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教故事

盲人摸象 大萨他婆 

白象和狮子 比舍佉

锄头贤人的故事 八风吹不动

无尽灯 优波离 佛陀问病

三皈依 愚路尊者 还重吗?

一杯牛奶 金刚三昧定 

难陀出家 周利槃陀的故事

五官争功 天下第一傻瓜

一碗馄饨 目犍连救母

故事选读 地藏菩萨的故事

故事与典故 长老偈

上一页

   
 
阿含经故事选 (89)

庄春江编著

087 锐利的阿支罗迦叶
             ──朝闻道,朝入涅槃

 有一天早上,佛陀正走在往王舍城的路上,打算进城乞食,而阿支罗迦叶正好要办点事,从王舍城里走出来。

阿支罗迦叶远远地看到佛陀迎面走来,赶紧拦住佛陀,请求佛陀说:

“瞿昙!我有点问题想请教你,可以耽搁你一些时间吗?”

“迦叶!现在不是时候,我正要进城乞食,回来再为你解答好了。”

“瞿昙!只耽搁你一点时间,好吗?”

“迦叶!现在不是时候,回来再说吧。”

“瞿昙!为何不现在答应我?你这样不就是拒绝我吗?就只问一个小问题而已,请为我解说吧!”

“好吧,迦叶!你就问吧。”

“瞿昙!我们的苦,是自作的吗?”

“迦叶!不是这样的,你这样问,我无从谈起。”

“那苦是他作的吗?”

“迦叶!这样问这也无从谈起。”

“是自他共作的吗?”

“迦叶!这样问还是无从谈起。”

“那是非自、非他的无因作吗?”

“迦叶!更不是这样的。”

“瞿昙!我问苦是自作、他作、自他作、或无因作,你都不作‘是’或‘不是’的正面回答,而说无从谈起,那到底还有苦吗?”

“迦叶!苦确实是有的。”

“瞿昙!那你是不知苦、不见苦,所以无法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喽?”

“迦叶!我不是不知苦、不见苦,迦叶!我知苦、见苦。”

“瞿昙!那请为我解说苦,让我也能知苦、见苦。”

“迦叶!如果之前的作者,与之后的受苦者是同一的,那就可以回答你:‘苦是自作的’。然而,这么一来,作者与受者恒常不变,这不符合无常的事实,是错误的‘常见’。

如果之前的作者,与之后的受苦者是相异的,那就可以回答你:‘苦是他作的’。然而,这么一来,作者与受者可以没有关联,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是错误的‘断见’。

如果前面说的自作、他作能成立,那就可以回答你:‘苦是自、他共作的’。然而,自作、他作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不说苦是自、他共作的。

如果因为不是自、他共作,而说苦是无因而生的,我也不会这么说。

离开这种种极端的错误想法,从合于事实的角度来说,那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详细来说,即是:由于无明而有行,由于行而有识,由于识而有名色,由于名色而有六入处,由于六入处而有触,由于触而有受,由于受而有爱,由于爱而有取,由于取而有有,由于有而有生,由于生而有忧悲恼苦、纯大苦的聚集。

反之,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当无明灭尽无余,行就灭了;行灭了,识就随着灭了;识灭了,名色就随着灭了;名色灭了,六入处就随着灭了;六入处灭了,触就随着灭了;触灭了,受就随着灭了;受灭了,爱就随着灭了,爱灭了,取就随着灭了;取灭了,有就随着灭了;有灭了,生就随着灭了,生灭了,所有的忧悲恼苦、纯大苦的聚集就随着灭了。”

阿支罗迦叶听了这样的解说后,深受震撼,打破了过去错误的思惟,当下远尘离垢,得法眼清净,见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疑惑,不再畏惧,合掌对佛陀说:

“世尊!现在,我已经了解了。从现在起,我归依佛、法、僧伽,愿意终身为佛弟子,请为我见证。”

说完之后,阿支罗迦叶就拜别佛陀,去做他的工作了。但离开佛陀不久,阿支罗迦叶遭到一头保护小牛的母牛攻击,受伤而死了。死的时候,面貌安详平和。

世尊则继续他的王舍城乞食,不知道阿支罗迦叶在离开他不久后就死了。

其他比丘听说阿支罗迦叶遭到牛只攻击而死,就在用餐完毕后,来向佛陀报告,并好奇地请问佛陀,阿支罗迦叶得了什么成就,往生到哪里了。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阿支罗迦叶知法、见法,死时无所执着,已经入涅槃解脱了。这样,佛陀为阿支罗迦叶授证得解脱的“第一记”。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三○二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七经》。

二、阿支罗迦叶的“朝闻法,朝入涅”,让我们联想到《论语》〈里仁篇〉中,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这么说,表示了听闻真理的可贵,以及对真理的向往,而阿支罗迦叶的闻法、证法、入灭,却是实际上的体验者。此外,从闻法到证入涅槃,时间可以这么短,阿支罗迦叶也印证了佛法修学的“非时得证”。

三、《杂阿含第三○○经》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受),则堕断见”,与本则故事的教说内涵是相同的。以为生命中有常住不变的主体,在前后世中贯穿着,这是常见;不见生命无明与贪爱的流转因缘,以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断见,两者都不是缘起的事实,都是错误的一边。这常见与断见,正是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四、自作、他作、自他作、或无因作,都与缘起的事实不合。而后两者其实只是自作、他作的延伸,只要自作、他作是错的,自他共作、无因作就不必再论了。什么是自作、他作呢?例如:有说过去我所做的恶业,都要受报完毕才能解脱,这即是自作自受错误说法的一类。有说父亲所做的恶业,会由儿子来受报,这则是他(父亲)作他(儿子)受错误说法的一类。

五、佛陀对阿支罗迦叶问题的回答,《杂阿含第三○二经》作“此是无记”,《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七经》作“并不然”,两者稍有差异。“无记”,表示问题本身的背景基础是错误的,问题不能成立,所以也“无从论起”。“并不然”的含意,是对所提问的问题不以为然,但也可以解读为是对问题内容的直接否定。

六、佛陀对阿支罗迦叶的教导,主要是“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是缘起法的定义,“缘无明行,……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纯大苦聚灭”,是缘起法的内容,这是佛陀证入解脱的关键,也是阿支罗迦叶知法、见法,证入解脱的关键。缘起法,可以说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也是佛法的特质。

七、《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七经》中,并没有阿支罗迦叶被牛攻击受伤致死的情节,而说他随佛陀出家,后来证得解脱,成为阿罗汉。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