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赵朴初会长到四川视察佛教工作时,专门来到了铁像寺,视察之后,决定将尼众佛学院办在这里。因为隆莲法师在这里,她就是个最好的佛学教育家。
但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急需建设,一时还无法顾及到宗教界。直到1983年,国家才批准了建立四川尼众佛学院的申请,并拨款维修铁像寺。
但是从上级批准到学院正式行课,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波折和坎坷。身为院长的隆莲法师,不知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
艰难的起步
谁都知道,办一所学校首先得有场地。虽然上级已将地点选定在铁像寺,但在当时,铁像寺几乎已不成“寺”。原先的30亩土地只剩下一间建于明代的大殿。除了有一所小学外,其余全部被当地的村民所占有。整个铁像寺仅剩下三个尼姑坚守在那儿了,其中就有早年与隆莲法师一起在石羊场修茅棚的广寿师。她们靠种地度日,非常艰苦。隆莲对她们能够坚持至今,保住了寺庙,非常感激和敬重。
按政策,当地应当无条件地将这些地盘返还给铁像寺。可什么东西都是丧失容易收回难。土地就更是如此了。国家虽然下拨了重修铁像寺的款项,收回土地却得她们靠自己。
已经74岁高龄的隆莲法师和80岁高龄的静师父开始为此四处奔走。她们以出家人的宽容大度,耐心地去给众人做说服工作,争取本应有的权利。两个很少与外界打交道的老比丘尼,为了佛教事业也只好学着去和人应酬,说好话。
奔来跑去,后来总算碰上一个对她们很好的区长。区长姓谢,办事干脆利落,人称“谢干脆”。在他的积极支持下,区政府拨出15万元,将建在庙里的小学迁到了一旁,解决了第一个难题。
小学迁走后,还有8家农民。最初搬来时只有3家,经过这10多年的发展,已繁衍成 8家。要他们搬迁,他们就提出了有关树啊,竹子啊,秧苗啊等一系列问题,要求赔偿。
怎么办?国家下拨的重修款项就那么多,上哪儿给他们找钱发补贴款呢?
隆莲马上想到了自己那笔“意外之财”。
无私奉献
说来有趣。隆莲本来是不存钱的,她对钱财历来看得很淡。这也是出家人的品德。“文革”前她的母亲一直和她住在一起,母亲知道她是个对钱满不在乎的人,常常用来接济穷人。90元一个月的工资从来也不存留。母亲就多了个心眼,悄悄帮她存了一些。不想“文革”中红卫兵抄她的家时,将这些存单全部搜出来拿走了。
但不知是因为这些存单是定期的,还是因为“小将”们纯洁,总之所有的存款一分也没动。“文革”后隆莲根据母亲当时记下的帐号去取,竟然全都还在银行里完好无损,且增长了一笔利息。
隆莲幽默地说:这下我发财了,简直是一笔意外之财。
同时文史馆也将“文革”中扣发的工资全部补发给了她。
这两笔钱合在一起,虽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数字,但对隆莲来说是她这辈子所拥有的最多的钱了。她拿出其中的一部分用来贴补那些搬迁的农民,剩余的也全都用在了恢复寺庙的建设中。
静师父见此情景,也将自己的一对耳环卖了,和莲师一起用来贴补农民。这家200元,那家300元,一一地劝说动员。
这样,那8家农民才先后搬走。
场地有了之后,隆莲亲自规划了铁像寺的修建方案。她老人家竟然亲自绘出一幅整个寺院的平面图,并标有准确的尺寸。当施工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拿到这张图时,大为惊讶,简直不能相信它是出自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尼姑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