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35-6)(总第210)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

傅味琴讲于太湖吉祥寺法雨山佛学苑 2008.6.11

不解如来真实义,
在法上也起分别心,成就就慢了

提要:
 ·自在从智慧来,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解脱自己、解脱别人
 ·修观要在生活中修,佛弟子修的观是悲智合起来的观
 ·佛弟子的六和生活,具备悲心和智慧
 ·“悲心”送“土方”,吃完全身浮肿,这就是有悲无智的结果
 ·有智无悲,干事要么不发心,要么不负责任,对别人的苦漠不关心
 ·有智无悲,修行成了修“他苦自安乐”
 ·不解如来真实义,在法上也起分别心,成就就慢了


自在从智慧来,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解脱自己、解脱别人

自在从哪里来?自在从智慧来,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解脱自己、解脱别人。光有悲心,没有智慧,你怎么解脱自己,又怎么去解脱别人呢?

所以“观自在”三个字也不能分开来。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叫观自在?因为他很自在,自在从哪里来?从观来。他看到众生的苦,他是从智慧的觉悟去观众生的苦,所以当他观到众生的苦,他就有智慧的能力去解除众生的苦。他本身有智慧,再运用智慧去帮人家,所以他很自在。

修观要在生活中修,
佛弟子修的观是悲智合起来的观

所以要跟你们讲清楚,不要以为“我在禅定中修了什么观什么观”,我们佛弟子修的观,范围很广大的。你真正要修好观,从观中出智慧,你还得在生活中观。比如《金刚经》里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要在生活里去观。所以修观还要在生活里观,观得非常清楚,看穿了,明白了,这就是智慧。看到众生的苦,你有慈悲心,这就是悲心。佛弟子修的观应该既是智慧的观又是悲心的观,是悲智合起来的观。

佛弟子的六和生活,具备悲心和智慧

佛门里四众弟子应该过和合的生活,为什么和合不起来啊?因为没有智慧仅有悲心,或者么只有悲心没有智慧,或者么连智慧悲心全都没有了。没有悲心的人,满脑子“这个关我什么事”,没有智慧的人去管,也管不好。所以佛门里讲的和合不是空空洞洞,不是大家空口说好话:“大家要团结啊”,就能和得起来的,要具备悲心和智慧,才能真正达到和合。

“悲心”送“土方”,吃完全身浮肿,
这就是有悲无智的结果

就举一件小事情吧。昨天有个小住的人,他看见我们有个同学生病,就给他一张土方。其实么他又不是懂医的人,病有各种各样,在病的过程中还会发生种种变化。他好心是好心,认为你有这样情况,我给你介绍一个土方,结果这个同学吃了他的土方,全身浮肿,这就是只有悲心没有智慧。

有智无悲,干事要么不发心,
要么不负责任,对别人的苦漠不关心

还有一种人,他很懂医,水平也不错,譬如他打针灸他选位置很准的,有水平,或者他按摩推拿,一推就起效果,可是他没有悲心。没有悲心的人总是这样说,“我上次给你推了,你给我说出去干嘛呀?你知道推拿多累啊。这么辛苦的事情,我们之间做做是关系好呀。”或者么拖拉,“今天我没力气,过两天再说吧。”或者他针灸的时候乱扎,他不好好取穴,看大概差不多就扎下去,“酸不酸啊?”“不酸。”再动动,“酸不酸啊?”“不酸。”“哦,重来。”再扎下去。所以只有智慧没有悲心的人,什么工作都不负责任的啦,他不考虑这么一来要使人家受苦啊,他不管的。都是这样子,这个团体还能和合得起来了?就和合不起来了。

有智无悲,修行成了修“他苦自安乐”

还有的人,他有智慧,知道热天烧火最难受,冬天烧火最舒服。可他没有悲心,到了热天,派他烧火,他不干;冬天,没派他烧火,他抢着去烧火,搞得一片紊乱。

不解如来真实义,在法上也起分别心,
成就就慢了

为什么末法时期众生修行这么困难,将来成就非常难得稀有啊?因为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义嘛,在法上还要起分别心。拿到今天的情况来说,听法都不想听了。你即使喜欢听法,还有层次的不同了,同一个法,悟的境界还有一层一层的。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