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律海十门】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3) (总第32)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 2001.6.29)

我今学毗尼

持戒的出家人,身有威仪;口说柔和语;心具足智慧

提要:
 ·持戒的出家人,身有威仪;口说柔和语;心具足智慧
 ·戒能调练三业,制伏过非
 ·戒有止作两个方面,都能做到起大作用
 ·佛所说戒能灭身口之恶
 ·过去的恶要忏悔,现在的恶要停止,未来的恶要不出生

持戒的出家人,身有威仪;口说柔和语;心具足智慧

“亦治众生恶也”,也能够治众生的恶。因为一持戒,出家人的形象就好,身有威仪;口说柔和语;心具足智慧,以这样的形象就能治众生恶。因为美好的形象众生都会喜欢,会学习,会接受影响。如果这个众生跟你有缘,你可以教育他往修行路上走,因为你自身做了榜样,众生就很听话,很容易度过来。你这样引导众生皈依,持五戒,出家受具足戒,那么就能治众生恶。所以出家人是先走一步,后面的人就会跟上来。

戒能调练三业,制伏过非

“调伏,谓练三业,制伏过非,调练通于止作”。过就是过患,非就是不对。戒能够锻炼我们身口意三业,粗犷锻炼成细柔,贡高锻炼成谦虚。尤其具足戒,条文那么多,这样锻炼下来肯定是越炼越细。只有细细地以戒律关怀自己,关怀众生,才能够制伏过非。所以戒能够调练三业,这个调练“通于止作”。

戒有止作两个方面,都能做到起大作用

戒有两个方面,一面是止,一面是作。从广义上讲,两面都要做到,比如不两舌戒一面不能说两舌离间的话,是“止”,一面要多说团结的话,叫“作”。不偷盗也是如此,不偷不盗,同时还要广行布施供养。要止住十恶业,同时也要修习十善业,两面都能互相因果,互相促进,双管齐下,才能够起更大的作用。你能懂得布施供养,当然你也不会去偷人家东西;你不偷人家东西,慢慢你就会心量放大,贪欲自然地少下去,就容易做到布施供养,愿意帮助别人。

有一种病态的偷。据说从前某个银行经常被偷,后来破案了,是总经理的太太偷的。你说滑稽不滑稽,她的钱是多得用不光,可她就是喜欢偷,偷来了把钱往路上乱丢。这种情况心理学家认为是病态。我们说起来叫做习气,虽不为供自己享受偷,但也要背因果的。真正造恶业的偷,那就更坏了,因为他不仅仅是习气,他完全是由于恶心而造恶。

“灭,谓佛所说戒能灭身口之恶。”戒律就是灭恶的。灭有三义:1、灭业非。(论云,灭恶故名曰毗尼)2、灭烦恼。(律云,世尊谓调伏贪嗔痴,令尽故,制增上戒学)3、得果。(戒经云,“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

佛所说戒能灭身口之恶

灭有三个意义:一、灭业非。“论云,灭恶,故名曰毗尼”,毗尼的意思就是灭恶。要灭掉自己不应该造的业,业非就是造的业是不对的,当然指的是恶业了。这些内容戒律里全有细致的说明。第二个意义:灭烦恼。“律云”律藏里有说,“世尊谓调伏贪嗔痴,令尽故”。佛说为了使贪瞋痴完全调伏灭尽,“制增上戒学”,所以制定戒律。为什么称增上戒学?灭掉恶增上,灭的功德增上,善法增上。灭还有第三个意义:得果。戒经上说,“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你明白了持戒清净和有智慧能够使你得到第一道,也就明白了以戒为师的重要意义。第一最重要,也包含着是第二第三这些含义的基础。一切修行都要在戒律的基础上增长功德,哪怕戒律有开许,你也要按照你的实际情况,根据你受持的戒律来开许。你持的律仪戒,有律仪戒的开许方法,你持的菩萨戒,根据菩萨戒的条文开许,你持的密乘戒,根据密乘戒的条文开许,而不能够自说自话乱开。

毗尼有五义:一、忏悔,二、随顺,三、灭(众中诤论),四、断(烦恼),五、能舍(恶见)。

过去的恶要忏悔,现在的恶要停止,未来的恶要不出生

毗尼有五种意义,第一忏悔,第二随顺,第三,第四,第五能舍。就是说把戒律行持起来,这五种意义都有,同时必须要具足这五种意义你持戒才起作用。第一要忏悔,过去的恶要忏悔,现在的恶马上要停止,未来的恶不让它出生。如果没有对过去的恶忏悔,你觉悟不高,今后还会随随便便去做。忏悔不等于唸唸忏悔文就算忏悔过了,要讲究实际,实际是什么?在佛菩萨或者师父面前认个错,今后改过不再做。

 

随顺善法能获种种功德,随顺恶法就被烦恼倒转

提要:
 ·随顺善法能获种种功德,随顺恶法就被烦恼倒转
 ·持戒的人不要在口头上常作无义的争论
 ·持戒的人要能断烦恼,能舍恶见,更不能做恶见的保皇派

随顺善法能获种种功德,随顺恶法就被烦恼倒转

随顺,随顺能够获得种种功德,随喜功德也从随顺来,和合功德也从随顺来。现在众生只要别人随顺自己,不肯去随顺别人,这是没有放下我执的表现。应该是自己去随顺别人,在丛林里,在团体里自己要随顺大众。要随顺善法,不随顺恶法,如果是恶法,哪怕很小的一点点,也不能随顺,要坚持原则。

比如社会上人请出家人吸烟,出家人可不能随顺他,也吸起烟来了。佛教是最讲究原则的,讲究原则才有正知正见,原则一放松,邪知邪见泛滥,你说你的道理,他说他的道理,各人各有一套,那不是乱套了?所以只能随顺善法,不能随顺恶法。又比如说,上课时一个人怄气出去了,一个同学好心陪着劝劝他,第二个同学也跟出去安慰他,第三个第四个也跟出去,课堂还像什么样子?安慰是希望他快快觉悟,把他转过来到课堂里来上课,并不是跟着他倒转。恒顺众生是为了度众生,可不是为了让他称心如意,把你度过去跟他一起烦恼,那岂不是大错特错了?随顺感情,不讲原则就形成了小团体,一帮一帮就是这么形成的。

持戒的人不要在口头上常作无义的争论

第三个灭,灭掉大众中的争论,这个争是口头上的争论。众生有个习气,不服气,只要你一句来,我必有一句去,谁也不肯先停。即使先停了,还要说几句留个尾巴的话,“好了,好了,我不跟你多说了。”“好了,好了,别多说了。”那么你就不要再说了,他还要说,“好了,好了,就算我错了。”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即使嘴巴停下来了,心里边的气可没有消掉。

持戒的人要能断烦恼,能舍恶见,更不能做恶见的保皇派

第四个断,断烦恼。

第五个能舍。恶见最难舍掉。人有了恶见就容易做恶见的保皇派。人最难放下的就是自己的知见,如果这个知见不恰当,就成了恶见。今天下课。(2001、6、29第八讲完)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