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禅宗】(25)            
 又名一心禅、非次第禅、祖师禅
 

禅宗的悟与公案 ⑨

一个和尚问洞山良价:“什么是佛?”

洞山答道:“麻三斤。”

圆悟禅师评论道:“这个公案,多少人错会,直是难咬嚼,无隙可以下口。何故?因为洞山的话淡而无味。古人有许多答佛的话头,有人说坐在佛堂者便是,有人说三十二相,更有人说杖林山下竹筋鞭。到了洞山,却说‘麻三斤’,索性截断古人舌头。有人说洞山那时正在库下称麻,所以如此回答;又有人说洞山故意问东答西;还有人以为,由于问话者不明白自身即佛,故洞山婉转启发他。”(摘自《顿悟人生》 陈文新著)

 

  入禅之门

           净慧法师讲于上海玉佛寺

第二讲 什么是禅 ⒄

第五,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生活的方式。我们一般人的生活,基本上不具备禅的超然性、超脱性,不具备禅者的喜悦安详,都是在痛苦中挣扎,谈不上什么生活的艺术,无非柴米油盐妻儿老小。我们出家人也有种种的烦恼。出家人的烦恼,高尚一点的叫求学,叫参访善知识。古人讲“不愁无庙,只愁无道”,都希望在修行上达到一定的层次、在道业上有所成就。有了道就一定有庙。这是讲出家人的烦恼。在家人的烦恼,如果是学佛的人,今天听到说参禅好,就来参禅,明天听到念佛好,又去念佛,想阿弥陀佛马上就把他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在这个娑婆世界停留,娑婆世界太苦太苦。这是学佛人的烦恼。不学佛的人烦恼就更多,痛苦就更多,可以说是一言难尽。生活当中哪有什么艺术啊!即使是艺术家,他的生活也并不就等于是艺术;也不等于是演戏,演戏是比较轻松的。(摘自《入禅之门》净慧法师)

 

慧能语录

   19、何为禅定 ②

【原文】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触境,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 (据《坛经》

[译文】如果执着外界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外界物相,内性即不散乱。其实本性原是清净,原是专一安定的,只是因为接触外物,接触了便会散乱,离开外界物相,内心就不散乱,就专一安定了。外禅内定,所以称为禅定。
                     摘自《中国禅宗语录大观》袁宾编著

 

达磨以前的中国禅学 ⑿

(六)道安对禅学的影响 ①

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高僧传》卷五说:

年二十出家,神性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驱役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缺。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辩意经》一卷,可五千余言,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暮归以经还师,更求余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答曰:即已谙诵。师虽异之,而未信也。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减一万言,赍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师大惊嗟而敬异之。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

至邺城(今河南安阳)中寺,师事佛图澄。更游学诸方,遍求经律。寻建寺塔,开讲筵,徒众数百,常宣法化。他高瞻远识,在佛教史上,是古今罕比的杰出僧雄,当时佛教界推尊为泰山北斗。(摘自《禅宗大意》正果著)

 

禅是一种自在 ⒀

沙弥想:“师父一下子要我走前面,一下子叫我走后面,是不是老糊涂了?”师父知道他的心念,就说:“你想发大心、修大行,就是菩萨,理应走在我前面。可是你忽然间又退了道心,不想成佛,变成小乘的自了汉,当然要跟在后面拿衣包,你这样朝三暮四才糊涂呢!”沙弥听了很惭愧,赶紧向师父忏悔。发愿没有做到,就是虚愿。菩萨发愿必全力以赴,不退转。 摘自《禅菩提》 释心道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