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八正道 (57)
        ──佛陀的安乐之道
(斯里兰卡)德宝法师 著 赖隆彦 译

【第六章】 正精进(续)

修习未生的善法

在有希望达到觉悟之前,多数人都有许多功课要做,克服五盖以及压制十结是必要的第一步。但即使你暂时成功克服不善念,心还是很容易受伤,它可能又沦入痛苦与受阻的状态,如飞机没入云中。一旦你暂时清除内心一切不善法,你必须使用正精进去激励、扬升与鼓舞心,以便获得进步。

当克服不善法时,心进入中性状态,但它不会维持中立太久。这很像汽车的变速器,你必须将倒挡变换到中间的空挡然后再前进。你无法不经由中间的空挡,直接从倒挡变换到前进。从中间的位置,齿轮可变换到两边的方向。同样地,心无法直接从善变到不善,反之亦然;两者之间必须经过一个中性的状态。

你可以利用这个中间的空挡去修习善心。例如你正在坐禅,一个负面心念生起,你的正念察觉它,认出这个不善法。你克服它,也许通过看见其中的危险,然后重新回到呼吸上。由于呼吸是中性的对象,你的心在观察它时始终保持中立。但很快地正念跳脱,另一个痛苦的心念生起。再次,正念猛然警醒,你克服不善念,并以中性心念重新回到呼吸上。这个顺序一再地发生。

最后你对自己说:“这太可笑了!”正念使你觉知必须停止这个反复的负面形态。当集中注意力时,你开始看见心理活动的顺序,了解与其让负面心念有可乘之机,不如掌握时机,在心是中性时发起善念。你重回呼吸并放松,做几次深呼吸,然后开始修习善念。

有无数开发善念的方法。禅修时可用的最有力方法之一是,回想过去你曾做过的善巧行为,以及伴随该行为而来的愉悦心念。例如,也许你曾帮助过一个尝试通过车水马龙街道的老妇人,她提着购物袋踌躇不前,车辆疾驶而过使她无法过街。你不认识她,也不求任何回报,甚至连一句谢谢也不要。在心无欲求之下,你走到马路中央示意车辆停止,那位女士安全地通过。那时,你的心感到轻盈、自由、放松与快乐。现在当你想到此事时,感觉如何?你再次感到轻盈、自由、放松与快乐,回想内心这些感受后,你思考:“这是我应修习的心念。”如此你利用这个记忆,去鼓舞正念感受生起并增强。

你可使用曾做过任何善行的记忆,只要不涉及贪着即可。这些行为在你做它们时曾带来乐受,你可在回想它们时,让同样的乐受充满心。也许你曾帮助一个在卖场与母亲走失的小孩,或救助路边受伤的动物。也许你看见两人为了琐事激烈争吵,而你帮忙化解。也许在工作中,你曾帮助年轻人热心学习。另一个选择是,回想别人对你行善后,你内心的感激,或回想有名的善行报道。在回想这些事时,你的心充满善法且变得放松、快乐与知足。

另一个修习善念的方法是,回想你曾战胜贪、嗔、痴的经验。例如,有一次你的小孩真的很烦,你很想掌掴他。此时正念生起,你记起不应因愤怒而行动,怒火消退,你冷静下来并恢复平静。你想起这个从火爆盛怒到心平气和的大转变,并回想那个感觉有多么好。你对自己说:“这个好感觉正是我想修习的。”这个回想帮助你放松,并令你充满平静的喜悦。

你可搜集自己激励善念可行方法的工具箱。也许你注意到,每次想起孩子迈出第一步时,都有一股慈爱的暖流通过,把那记忆收入你的工具箱。以后,你可用那个感觉为跳板去修习善法。

这个精进修习善法随念的技巧,不只用于禅修,也可用于吃饭、走路、工作、谈话。

你不再被动地等待生活中出现让你感到快乐的理由,而是运用心去想象何种行为促使生活更愉悦,回想过去什么有效或无效。揭露这些简单心理过程的因与果,然后在你做的每件事中,修习这些令人愉悦的善法。

例如洗盘子时,你也可对那些用得到盘子的人修习慈念,可通过留心正面或负面话语的可能结果,而保持警觉,这称为“善始”的对话。通过放松,将安忍、慈心、悲心、内观点点滴滴汇入对话中,你使它进行得更顺利,利己也利人。

通过觉知自己的缺点化解可能的问题,也是过程的一部分。例如,若你看出自己脾气不好,这个看出便是善的,然后你可培养开朗的性格以防止发脾气。当出现挑战时,如公司恼人的主管来检查,你可提醒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高兴或尴尬的结局,然后你决心保持放松并充满慈心。主管若说或做了令人讨厌的事,你必须自我开解,不能陷入愤怒的痛苦表现中。

同样地,若你自知很容易焦虑,就预做防范。在孙女展开她的初次飞行之前,尽可能采用过去有效的做法去克服焦虑,并让自己保持开朗。然后无须为了她的飞行而自困愁城,反之你可以悠然自得。

这是自修的技巧。我们愈努力保持怡然自得,它就会变得愈有趣,我们也愈能得到好的结果。每一天,每一刻,我们都能修习无量的慈、悲、喜、舍。这四种善法引领心到非常美好与崇高的感受,所以它们被称为“梵住”。知道如何提起它们的人,随时都能在世间享受到天界之乐。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