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八正道 (62)
        ──佛陀的安乐之道
(斯里兰卡)德宝法师 著 赖隆彦 译

【第七章】 正念(续)

四念处

正念是将我们的整个生活融入禅修,此处介绍的正念技巧是建立在佛陀对弟子们所说“四念处”(《大念处经》)的基础上。在其中,佛陀教导了许多禅修方法。他以“复次,诸比丘……”之语来展开每个方法的解释,藉此指出这些观念都应付诸修行,并清楚道出凡以这些方式修习正念者,都一定会达到觉悟之乐。但他教导了非常多的方法,我们怎么可能全部修习?

只有那些不了解佛陀的系统者,才会对佛陀所教导的各种技巧感到气馁。事实上,修行是契入每天遇到的各种活动。此外,佛陀的系统是基于他对于人心运作方式的深刻了解。

想想小婴儿,他可爱美好但也需索无度,需要食物、干净的尿布、新鲜空气与其他许多东西。婴儿的注意时间很短,好的父母会确保婴儿有好玩的玩具可供选择,以及有各种事情可做,以此让婴儿处于忙碌与兴奋的状态。心同样也需索无度,且我们的注意时间似乎和婴儿一样短暂。佛陀了解这点,他给我们一系列的事情做。我们从任何一个禅修主题开始:呼吸、感受、心的状态,以及一个盖或结,都无所谓。无论专注对象为何,都很快地便会改变。心移到不善法时,我们赶快给它较好的东西,就如善巧的父母给幼童一个球,以拿走他所捡到的剪刀一般。心移到善法时,我们则鼓励它。

任何出现于心的事物,都能成为修习正念的对象。我们可用任何主题,进一步内观一切存在事物的三法印──无常、苦与无我。当我们正在想的事消退时,再把心转回原来的禅修对象。

你也许会问:“若我的心不停留在原来的禅修对象上呢?若我选择身体32个部分为禅修对象,但一小时中只能勉强想到前五部分呢?”嗯!若别的对象出现在心中,而你用它们来思维三法印,那有什么问题?任何有助于你洞见实相的禅法都是好禅法。别期望心忠于这件事或那件事,它本来就是善变的,不时变换对象。

但切莫刻意变换对象,从选定专注的禅修对象开始,例如呼吸,然后只有在其他事物自动生起时,才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例如你正专注于呼吸,然后一个关于你皮肤健康的念头生起,那个念头通过后,心会抓住下一个呼吸。若心继续专注于皮肤,你便进而思维皮肤的无常──它是多么脆弱,一直快速变化且会变得充满皱纹,你也思维执著皮肤是多么无用与痛苦,因无论如何它都会改变,愈执著便愈痛苦。你也思维皮肤的无我──没有一个“你”在那里面或控制它。然后,你看着这些念头消失,也注意到正念觉知这些念头的观察功能本身也是无常的。当一切念头都消退,再无其他想法跃上心头时,让心重回呼吸。任何新的观念生起,都以同样的方式检视它们。以此方式修行,直到念头止息,心得到禅定为止。

佛陀的许多禅修技巧,就如一个装满各种药品的药柜,你无法一次吞下所有药品,同样地,你也无法一次修完四念处。你从任何感觉好用的技巧开始,然后使用在观察或思维那个对象的过程中所生起的任何事物上。你的心现在也许显得散乱,但它会安定下来,当正念变得强大与敏锐时,心自然会开始观察更深刻的佛法观点。

四念处是:

  • 身随念
  • 受随念
  • 心随念
  • 法随念

我们从身随念,尤其是入出息念开始。修习入出息念让你的身与心有一点时间可安定下来,然后当其他念处生起时,便能觉知它们。无论什么主题生起,确保你注意经验的无常、苦与无我,无论它们是色法或心法。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