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八正道 (67)
        ──佛陀的安乐之道
(斯里兰卡)德宝法师 著 赖隆彦 译

【第七章】 正念(续)

佛陀宣说感受的两大范畴──世间与出世间,世间受是带有某种程度贪、嗔、痴余习的感受,它无可避免地会在世俗生活的追逐过程中生起,例如享受欲乐、追求健康、寻找伴侣、追求地位或争取认同与权势。从这些活动生起的感受,总会引发一些贪、嗔、痴。

佛陀一再地警告弟子们,由于这些余习,所以世间追逐与世间感受是危险的,他劝导我们要觉知余习的危险,并断除它们。我们以正念让自己不被贪、嗔、痴牵着走,并通过观察它们,努力克制这些习气。我们以放松的心注意它们,不尝试强迫任何事,就只是放下。

当如此做时,我们体验出世间的感受,它们在追求心灵的解脱之道时生起。随着这些感受的出现,余习被完全镇伏或断除。每当超越一个世间感受,就有一个出世间感受留待我们去体验。

让我们来看看世间与出世间的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世间乐受我们都很熟悉,感官欲乐带来丰富的世间乐受。例如美食、好看的电视节目或一辆闪亮的新车,通常都能唤起世间乐受。除非你的正念很强,否则身心快乐的感觉都会是世间的,因我们喜欢这些事物,且想要体验愈多愈好。

出世间乐受我们较不熟悉,它们只有在我们做与解脱道相应的事时才会生起。例如,从深刻禅定中所获得安稳与快乐的感受,或当我们顺利修习念处时的喜悦与平静感受,也是出世间感受。

当使用正念去放下如吃美食等世间乐受时,出世间感受便生起。请当心那些说能以正念去享受欲乐的人,这不是佛陀之道。佛陀教导我们要以正念放下欲乐,并享受来自放下的出世间乐受。要放下,就得对这些欲乐的无常本质保持正念。我们就这样保持离欲,而离欲能引发出世间乐受。

每当放下一些贪、嗔、痴时,出世间乐受便会生起。事实上,我们遵循八正道所做的任何行为,都可能导致出世间乐受。随着正念增长,我们愈常感受到出世间之乐。

想象你有一些非常执著的物品,例如已去世好友的遗物,每次看见这些物品,执著或悲伤的感觉就会生起,因而感到痛苦。当成功放下这些物品时,你会如释重负,此时那些感觉皆停止,你放松并生起乐受。这就犹如你紧抓某样东西,抓得愈紧,手就愈痛,放开手就感到非常轻松。出世间乐受因你放下执著而生起。

苦受可能是世间或出世间的。世间苦受很容易衍生憎恶,例如当我们的企图心受阻时,比方当错过促销活动时,愤怒或怨恨的苦受可能生起。先前讨论过对治嗔恚的方法,在这些世间苦受生起时会有帮助。

当修行佛道时,出世间苦受可能生起。例如你已真正了解佛法,很想让心解脱贪、嗔、痴;你已修禅、持净戒,并遵从一切指导,但觉得丝毫没有进步。你在此情况中所经历的挫折与痛苦感受,本质上是出世间的。

然而,不像别种苦受,这是善的,它并非出自贪、嗔、痴。你或许会问,例如:“我到底是哪里错了?为何我无法获得别人所达到的预期成果?也许我漏掉了什么事,让我再从头开始尝试。”它变成实验与继续的动力。你的失望并不会导致愤怒,而是创造奋起精进的动力,它帮助你迈向解脱。

中性感受也可以被归类为世间或出世间的。在世间追逐的环境中,一种迟缓不在乎的感受,充斥于没有高昂乐受或抑郁苦受的时刻。妄念可在这些中性感受中滋生,例如当中性感受生起时,若不正知,你可能会想:“啊!这就是灵魂;当灵魂不受其他事物影响,于中性状态时,就是如此感受。”当正念引导你看出名之为“自我”或“灵魂”的东西一直在变化,一直受制于无常时,你获得的感受是中性与出世间的。它是无偏、无私与无染的,你感觉灵活并乐于发现新知,不会落入此消彼长的感情漩涡中,既不贪求也不排斥,而是保持等舍与正念。你在那个状态中维持得愈久,正念就变得愈强。

让我们回想带着下背痛禅修的例子。起初是憎恶疼痛,然后是乐受与执著乐受,若持续观察感受,会发现它们一再地变化。最后,你洞见无常,放下执著与厌恶的反应。然后平等的舍受会生起,这个等舍的状态是出世间的中性状态。

要想修习受随念,当一个重要感受生起时,先注意这是世间感受或出世间感受,然后觉知是要放下它或追求它。

若有个出世间感受,则努力培养这个感受,注意那个感受生起的因,以便我们未来可如法炮制。我们一再地找出会导致出世间感受的境况与行为,积极培养会产生这种感受的习惯。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