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高洁大行

高洁大行因相门第二(47-1) (总第372)

───────────────────────

成就别解脱戒体之十一支颂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2004.9.13)

自己的身心不平衡,度众生就难

提要:

  • “伺”不能用错地方

  • 自己的身心不平衡,度众生就难

  • 面对强烈的刺激,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就会出现失调

  • 长期刺激也会导致失衡

  • 在人生路上翻跟斗,乃至进精神病院,全是心里平衡失调的关系

  • 因执著而钻牛角尖,容易造成精神失常,出现怪脾气

不伺他非不放任

“伺”不能用错地方

不伺他非不放任”,“”就是很专心地盯着人家看。就像猫抓老鼠,猫在老鼠洞口旁边盯着洞口看,老鼠一出来,它马上看见,稍微疏忽一点,老鼠跑得很快,就给老鼠逃走了。这用在我们修行上就好了,尤其是修禅定,修禅定要修“寻伺”,“寻”是粗的,“伺”是细的,通过寻伺,我们就容易止住妄念,这是好的一面,用错了地方就不好了。

自己的身心不平衡,度众生就难

今天我们在度众生的时候,为什么往往度不好,这么难?因为我们没有平衡,偏向于一面就失去了平衡。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世俗生活里走进了佛门,发了菩提心又要度众生,行菩萨道必须要实际行动。可是我们以往在世俗生活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态以及我们的行动,始终没有平衡过。失去平衡,自己就会受很大损失,不论是在人际关系上、在事业上,一失去平衡就会失败,在自己的身心上,也会受到伤害。我们通过饮食来维持寿命,一失去平衡就要闹病。我们的心理,一失去平衡,心理就要不正常。我们的脑细胞活动,兴奋和抑制一失去平衡,就要犯神经症,这些都是由于平衡的失调。

面对强烈的刺激,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
就会出现失调

周围环境如果给我们一个强烈的刺激,我们也会失去平衡。如果你对这个强烈刺激用脑过度,那就是兴奋;如果你对这个强烈的刺激悲观失望,那就是抑制。兴奋超过于抑制,抑制超过于兴奋,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就破坏了,因此而失调。

长期刺激也会导致失衡

还有一种,刺激倒不大,但是长期刺激,也会失去平衡。因为一个人很难有这样的能力,去应付、去抗拒长期的刺激。打个比方来说,比赛跑步,跑到后来,人也会感到疲劳,跑不动了;慢慢地走路,走到后来,也会疲劳,人也走不动了。跑步就等于说是猛烈刺激,走路就等于说是长期的体力消耗。

在人生路上翻跟斗,乃至进精神病院,
全是心里平衡失调的关系

为什么人生这条路很难走?为什么有很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翻跟斗,乃至于成为一个废品?精神病院里这么多的精神病人,全是因为失调的关系,他们心理平衡失调了。

因执著而钻牛角尖,容易造成精神失常,
出现怪脾气

从修行来讲,一个修行人,如果他不容易放下,那么会因为放不下而苦恼,严重情况,因为执著而钻了牛角尖,一钻牛角尖,他拔不出来,想不通,那个时候烦恼就发挥它猛烈的作用,到后来这个修行人精神也会失常。人们即使不称为他失常,至少可以看出来,他出现了怪脾气。这种怪脾气非但不能跟大众协调,他自己的内心也很难协调。这种怪脾气,严格说起来,也是属于精神不正常,也是心理失调的,所以现在国外把怪脾气都列入精神病,这是从要求高一点来说。

首页 > 佛教故事 >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177)

师子月佛本生②

佛陀告诉国王:“国王,你仔细听,认真思维,我将为你分别解说。过去无量亿劫,那时有燃灯佛出世,具足十号。燃灯佛涅槃后,有很多比丘在山中修行佛法,具足阿兰若及十二头陀行,坚持戒律如人护眼,因此也证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足八解脱。那时山中有一猕猴,来到阿罗汉的住所,看到阿罗汉坐禅入定,便拿了阿罗汉的坐具,披上袈裟,学出家人的样子偏袒右肩,手持香炉绕着比丘行走。比丘出定后,看到猕猴有此善心,便告诉猕猴说:‘法子,你应该发无上道心。’猕猴听到这句话后,欢喜雀跃,五体投地顶礼比丘,又采花撒在比丘身上。

“比丘即为猕猴说了三皈依法,并告诉它:‘法子,你今天要跟随我学三世佛法,应当求请受三皈依及五戒。’猕猴即起身,合掌对比丘说:‘大德忆念我!我从今日起皈依佛法僧三宝。’比丘说:‘你应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又二遍、三遍地反复这样说。‘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又二遍、三遍反复这样说。‘你还应当忏悔。’比丘继续对猕猴说:‘你从往昔无量劫来,贪嗔痴、邪见、嫉妒、骄慢、诽谤、破戒,造种种十恶业,造五逆罪、诽谤大乘经典、淫比丘尼、偷僧祇物,作种种重罪无量无边。我现在已经不受后有。大阿罗汉能消除众生无量重罪。为什么呢?我出生时,便有大悲心,三世圣贤都是如此,与大悲同生。’如此殷勤为猕猴说了三次忏悔法。猕猴忏悔后,告诉猕猴:‘法子!你现在清净,是名布萨,你从今日起尽形寿受不杀生戒,三世诸佛、阿罗汉永不杀生,身口意清净,你也要如此。’

“尔时猕猴对阿罗汉说:‘我愿成佛,随大德语,从今日起乃至成佛,终不杀生。’

“阿罗汉听到猕猴的发愿,身心欢喜,即为其授五戒:‘法子!你从今日起尽形寿,随学佛法。三世诸佛、诸声闻众身业清净,常不杀生,持不杀戒,你也如此尽形寿持不杀戒,能持吗?’猕猴回答:‘我能持。’接着,又受了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饮酒四戒。受完戒后,阿罗汉告诉猕猴:‘你应当发愿,你是畜生,此身障碍修道,应勤精进求无上正等正觉。’

“此时,猕猴便发愿求无上正等正觉,欢喜踊跃,走上高山,在攀树嬉戏的过程中,坠地而亡。由于阿罗汉为其授五戒的缘故,而出畜生道,命终往生兜率天。遇到了一生补处弥勒菩萨,菩萨为其讲说无上道心,猕猴即持妙花从天道来到山中供养阿罗汉。阿罗汉见到他,微笑道:‘天王!善恶果报如影随形,永不相舍离。’

“这时阿罗汉便说一首偈颂:
业能庄严身  处处随趣趣
不失法如券  业如负财人
汝今生天上  由于五戒业
前身落弥猴  从于犯戒性
持戒生天梯  破戒为濩汤
我见持戒人  光明庄严身
七宝妙台阁  诸天为给使
众宝为床帐  摩尼花璎珞
值遇未来佛  娱乐说胜法
我见破戒人  堕在泥犁中
铁犁耕其舌  卧在铁床上
融铜四面流  烧煮坏其身
或处于刀山  剑林及沸屎
灰河寒冰狱  铁丸饮融铜
如是等苦事  常为身璎珞
若欲脱众难  不堕三恶道
游处天人路  超越得涅槃
当勤持净戒  布施修净命
阿罗汉说完便默然不语。”
                    

(出自《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