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禅定 > 定学开导

定学开导(78-8)(总第647)

────────────────────────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10.8.27

要想事情成功,首先要欢喜

提要:

  • 能学禅定,就能冲破修行路上所有的障碍

  • 没有欢喜心,不会有成就

  • 不让姑娘高兴,老婆也娶不到

  • 勉强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会有欢喜心

  • 要想事情成功,首先要欢喜

能学禅定,就能冲破修行路上所有的障碍

我年轻时候就做过一个梦,这个梦给我很大启发,深深难忘。我梦里看到一匹千里马,那可真是千里马,跑得快啊。我看着它,忽然它跑得慢了,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前面是条河,河挡住它了,遇到障碍了。我梦里看得清清楚楚,我看到这匹千里马气势非常雄壮,它一声叫,叫得也气势雄壮。这个马腾空跳起来,跳起来的同时,马身上生出两只翅膀,就成了一匹飞马,就这样过河的。这可不是编故事啊,这是我做梦啊,清清楚楚这个梦。

你们今天来学佛法修行,修行路上难免有点障碍,你们都是千里马,你们志向非常大,非常有雄心壮志,那么将来很有希望。但是前面有条河,出现障碍了怎么办?别怕,伸出两个翅膀来呀,跳起来,翅膀就出来了——翅膀是什么?禅定。所以你们来修行,听佛法、诵经等等,如果你肯学禅定的话,你能冲破前面所有的障碍。

没有欢喜心,不会有成就

“凡做一事,皆起愿欲欢喜心”,也有不欢喜的,他来了一天,第二天就不来了。即使他勉强参加完,第二期再也不来了,因为他听了不欢喜。所以你没有欢喜心,你事情就不会有成就。

不让姑娘高兴,老婆也娶不到

年轻人谈恋爱,笑话很多。有一天,一个姑娘问男朋友,“你老说我好,我今天要问问你,我好在哪里啊?”结果男朋友回答不出来,这个姑娘心里就不高兴了,“你根本不觉得我好,口头上说我好,还不是想把我骗得去做老婆啊?”姑娘不高兴了,你老婆就骗不到了。你们要骗老婆,学会一个本事:让姑娘高兴。骗子都让别人高兴的。

勉强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会有欢喜心

有些人谈恋爱是勉强的,为什么勉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啊。现在虽然婚姻自由,可是传统家庭的儒教思想统治还是很厉害。传统思想,就是自己不愿结婚,也不得不结婚,因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己不希望生孩子也不得不生啊,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说,这样做人,还有什么自在,还有什么欢喜呢?不得不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啊。

要想事情成功,首先要欢喜

所以有许多人谈朋友——在我年轻时候不叫谈朋友,叫谈恋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叫谈朋友,再随着时代的发展,叫“玩朋友”,(众笑)我才明白,谈恋爱不过是玩玩,勉强得很啊。

这个姑娘已经表现得很勉强了,男孩子呢也特别小心,但是难免在姑娘面前会表现一点自己的个性,或者使姑娘有点不满意了,这个姑娘就说,“你想得倒美,还想我做你新娘子。”又是不成功。

两个人一起到结婚登记处去登记,登记处的人问:“你愿意吗?”那个笑嘻嘻,另一个笑不出来,摇摇头,又搞不成。

所以你要办成一件事情,最重要,首先要欢喜。学习也是这样,工作也是这样,事业发达也是这样,欢喜是最最重要的。特别是病人,欢喜、愉快就是良药。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为何我们生于此

为何我们生于此 (6)

[泰] 阿姜·查著

心早已满了

倒再多进去

也只会无用地溢了出来……

如果他们的瓶子是空的

就会有地方去装水

施者和受者两方

便都获益了

供省思的食粮

我们应该修行,直到我们看清事物本然的样子,并因而不会招惹到有害的事物。但是,人们通常却不以这种方式修行,他们为其他的事修行。他们不思维事情,他们不思考老、病、死,他们仅只喜欢谈论不老、不死,因此,从来没有开展出对佛法修行的正确情感。他们前去听取佛法开示,但却没有真正地聆听,有时,我被邀请在重要仪式中做开示,但是对于我必须要去,那是一桩令我讨厌的事。为什么呢?因为当我看到聚集在那儿的人们时,我可以了解,他们并没有来听法,有些人有酒味,有些人在抽烟,有些人聊天……他们看起来全然不像是因对佛法有信心才来的人,在这样的地方开示,是少有成果的。完全不注意、心不在焉的人们,他们会这样子想:“他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开示……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他们的心正到处飘荡游移呢!

有时候,他们邀请我去开示,甚至只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老法师,请给我们一个‘小小’的开示吧!”他们不希望我谈太多,那可能会苦恼了他们!一听到人们这样子说,我便知道他们的意思了,这些人并不喜欢听闻佛法,那会困扰他们。如果我只做一个简短的开示,他们是不会了解的,如果你只吃了一些些的食物,那会饱吗?当然不会!

有时,我在开示,正要说进主题时,某个醉鬼就叫了起来:“好了!让路,让路给老法师,他马上就要出来了!”企图把我赶了出去!如果我遇到了这种人,我会获得许多可供省思的食粮,我得以洞察人性!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只装满了水的瓶子,之后还要求更多,那样是不会有地方去装放的,那是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教导他们的,因为他们的心早已满了,倒再多进去,也只会无用地溢了出来。如果他们的瓶子是空的,就会有地方去装水,施者和受者两方,便都获益了。

同样的道理,当人们真正对法有兴趣,并且安静地坐、仔细地聆听时,我会感受到更多的鼓舞去教导,如果人们不专心,那就会像这个人,有只装满了水的瓶子……再也没有空处去放,而那几乎是不值得花费我的时间去为他们开示的。像在这种情况西撒,我是提不起任何精神去教他们的。当没人放太多的精力在“接受”上时,你不能放太多的精力在“给予”上!

我们人都不愿痛苦

我们希求快乐

但事实上

快乐只是痛苦的一种微细形态

而痛苦本生是一种较粗的形态

内心里的中道

佛教的教化是有关离恶修善的,而当恶已被舍离,善也建立起来时,我们便必须放下善恶两者。我们早听够了关于有益的和有害的状况,去了解了有关它们的事,因此,我希望能谈一谈“中道”,那就是——从这两桩事中逃脱出来的“道”。

佛陀所有的开示和教导,只有一个目的——给尚未逃脱的人们指引一条离苦之道;这些教导的目的是为了给我们正见。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地了解,那么,我们便无法得到平静。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