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盗戒摄修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

三、杀戒摄修(3-5)(总第243)

──────────────────────────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9.6.8

在修行、菩提心事业上懒惰、自由散漫,肯定垮掉

提要:

  • 所谓管理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可是用起来苍白无力

  • 一堂佛法课,胜过十几万的培训班

  • 佛弟子要按佛教的观点来看待财

  • 懒惰、自由散漫会导致事业失败

  • 在修行、菩提心事业上懒惰、自由散漫,肯定垮掉

  • 懒惰、不肯劳动,靠别人的同情怜悯过日子,也太卑劣了

  •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最光荣

所谓管理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
可是用起来苍白无力

前几年我有个学生做了厂长,那个厂里边办了一个培训学校,因为还没有开工,先把招来的这些年轻人培训培训。他请我去讲课,我也去了好几次。里边还有军训,他们军训起来很严格,因为请的都是部队里的人。当然别的我也不会讲,我只会讲讲修养和性格,所谓净化人心,讲讲心理方面的事情,再结合一些点指导指导他们怎么样搞好工厂。

办公室里这些领导,他们在这个公司里都有投资的,听我的课很高兴,他们说:“老师啊,现在管理学多得不得了,可是用这些管理学来管理企业,好像都很苍白。”苍白就是没有力量,话是讲得头头是道,真的用起来,没有力量的,这就叫苍白。

一堂佛法课,胜过十几万的培训班

我们从前有个同学也这么说过,“过去我去参加社会上这个班那个班,还带了几个员工去学,学费很贵啊,花了十几万。后来到傅老师那儿来听佛法了,傅老师一堂佛法课,胜过十几万学费的班。”

佛弟子要按佛教的观点来看待财

话说回来,今天特地要讲讲财的问题。我们是佛弟子,怎么样看待财?一切都是听从佛的教导。

懒惰、自由散漫会导致事业失败

“财能滋养身”,我是最反对懒惰,最反对自由散漫。社会上人在事业上失败,差不多都是由于懒惰,自由散漫。或者虽然他们前一个阶段非常勤奋,成功了,但是成功以后懒惰了,自由散漫了,最后还是失败。

我常说这句话,“我是军人风格。”军人风格就是代表不能懒惰,不能自由散漫。你参军以后,部队里的训练,根本就不可能懒惰、自由散漫,你稍微有点差错,还要受处罚啦。不这么训练,你能打仗吗?打仗是,你不把敌人打死,敌人就把你打死,你要活命,你能懒惰吗?你能自由散漫吗?你懒惰散漫,那你肯定被敌人打死。

在修行、菩提心事业上懒惰、自由散漫,
肯定垮掉

我们佛弟子也是如此,修行也好,干菩提心事业也好,能懒惰吗?能自由散漫吗?懒惰了,自由散漫了,肯定垮掉。因为我们的环境,周围的敌人都瞄准着你,你还懒惰?你还自由散漫?

我们周围的敌人是什么?就是影响我们修行,勾起我们烦恼的敌人啊,它随时随刻要给我们破坏,要把我们的修行置于死地,你这个时候能懒惰吗?能放松吗?

懒惰、不肯劳动,靠别人的同情怜悯过日子,也太卑劣了

人都是需要靠劳动来养活自己的,人假如懒惰了,不靠劳动来养活自己,去靠别人——别人好心做好事,来维持你的生活,这在你真正环境非常恶劣、非常困难,不得已的情况下,那么别人同情你、帮助你,这可以谅解。你不应该因为懒惰,不肯劳动,弄得穷酸潦倒,让人家来可怜你。即使人家不计较,仍然可怜你,你也不太光彩吧?你这样的人生也太卑劣了吧?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最光荣

我这个思想观念是很深很深的,因为我生长在毛泽东时代,那个时候我们学社会发展史,就有一句话:劳动创造世界。那个时代我们信仰的是:劳动最光荣。如果通过我们的劳动,我们富起来,从而能够帮助千千万万苦难的人,那不是更好吗?如果一个人自己懒惰,希望千千万万人来帮助他,这个人太渺小了吧?靠千千万万人来养活的是谁?那就是叫花子。一个人懒惰得没饭吃,去向人家要饭吃,这种人算伟大吗?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为何我们生于此

为何我们生于此 (7)

[泰] 阿姜·查著

当不同的佛开悟时,他们首次说法都是宣说这两个极端——耽溺于愉悦(乐行)和耽溺于痛苦(苦行)。这两种方式是痴迷的方式,而那些沉溺于感官欲乐的人,也必定会在这两边来回波动,永远达不到平静,它们是在轮回中绕着旋转的路。

证悟者观察到一切众生都粘着于这两个极端中,不曾见到佛法的中道,因此它解释了这两种极端,为的是要告诉我们这两边都是“苦”的。因为我们仍然粘着,因为我们仍然希求,我们在它们的摇摆下反复地生活。佛陀宣称,这两种都不是趋向平静的方式,这两种方式简单地说是松的方式和紧的方式。如果你往内心查究,渐渐地,你将会看清紧的方式是忿怒的道路、是悲伤的道路,走这条路智慧带来障碍和苦恼。假如你已经从乐行中解脱了出来,便表示你已经脱离了快乐。乐和苦这两边,都不是平静的境界。佛陀教导,要放下它们两者,这是正确的修行,这是中道。

“中道”二字,并不是指我们的身和语,而是心。当我们不喜欢的一个法尘升起时,它影响了心,并且有了迷惑,当这颗心已经迷惑,当它猛摇不定时,这便不是正确的方式了。当我们喜欢的一个法尘升起时,心沉溺于欲乐中——那也不是正确的方式。

我们人都不愿痛苦,我们希求快乐,但事实上,快乐只是痛苦的一种微细形态,而痛苦本身是一种较粗的形态。你可以将它们比喻为一条蛇,蛇的头是“苦”,蛇的尾是“乐”。蛇的头真的是很危险的,因为它有毒牙,如果你碰触到它,它立刻会咬你一口。但是不要说是头,即使你只是去抓尾巴,它同样地会转过身来咬你,因为头和尾都同属于一条蛇身上。

同样的道理,快乐和痛苦,或高兴和悲伤,都是从同一条“蛇”生起——欲望。因此当你快乐时,心并不是平静的。例如,当我们得到我们所喜欢的事物,像财富、名望、赞美或幸福时,我们会很快乐,但是心中却仍然隐藏着些许不安,因为我们会害怕失去它!那忧虑并不是平静的状态,过不久我们可能会真的失去那些事物,而后我们便真正地痛苦了。因此,如果你不觉醒的话,纵使你快乐,痛苦却即将来临,那正如同抓蛇尾一样——如果你不放手,它会咬你!所以,无论是蛇头或蛇尾,也就是说,有益的或有害的状况,它们都只是轮回的特征——不断变迁。

佛陀制定戒、定和慧作为平静之道——觉悟之道。但事实上,这些都不是佛教的本质,它们仅仅是“道”。佛教的本质是平静,而平静生起于真实地了知一切事物的本然。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地审查,会看清平静既不是“乐”也不是“苦”,这两者都不是真实。

人类的心,佛陀教导我们去了知和审查的心,是个我们仅能藉由它的活动了知的某种东西。真正的本心不能被测量,不能藉由任何东西来认知它。在它的自然状态下,它是不动摇的、不晃动的。当快乐升起时,所会发生的是这颗心开始迷失在法尘中,有了动荡。当心如此动荡时,对这些事物的执著和依恋便出现了。

佛陀已经将修行的道路完全铺设好,但我们却还没有修行,或若是有,也只不过是口头上的修行罢了。我们的心和语仍然还没和谐,我们只是耽迷于空谈而已。然而,佛教的根本并不是能被谈论或臆测的,佛教真正的根本是完全地了知真实的真相。如果一个人了知了这个真相,就不须要教导了。假如不了知,即使听到了教导,也是没有真正地听进去,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觉悟者只是指出方法!”他不能替你修行,因为这真相是你不能放进语言文字或送出去的东西。

所有的教导都只是譬喻和比喻而已,为的是帮助心见到真理,如果我们还没见到真理,便必然要受苦。例如,当我们提到身体时,我们通常地会说“诸行”。任何人都可以说它,但事实上我们都有问题,只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些“诸行”的真相,因此而执著于它们。因为我们不了解色身的真相,我们便痛苦。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