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禅定 > 定学开导

定学开导(79-5)(总第653)

────────────────────────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10.8.29

人的幸福不是靠钱财,是靠自己的觉悟和智慧

提要:

  • 夫妻就是化装的冤家

  • 起了瞋恨心,就会害己害人

  • 无论是世间上办事业还是修行,方向最重要

  • “董事”加个竖心旁,才是真正的“懂事”

  • 掌舵人千万不能起贪瞋痴,一起烦恼,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 人的幸福不是靠钱财,是靠自己的觉悟和智慧

  • 戒是为定打基础,定中开发出来的智慧才是自己的智慧

夫妻就是化装的冤家

讲个故事给你们听,这是几年前,不知道我从报上看来的还是听来的。有个司机迟到了,没有按时开车,这些乘客大为恼火,就去骂这个司机。

这个司机怎么迟到的呢?他已经满肚子气了,烦恼得很厉害。因为在家里夫妻吵架,夫妻偶然吵一次倒问题不大,看这个情况,这个司机忍无可忍了,可能是经常吵架,一吵嘛,什么按时上班,他也不管了。吵架、动瞋恨心的人,他想把这几句话说完,他一定要说完,否则瞋恨心起来,不买账的。这个司机已经遭受到人生的痛苦了,天天夫妻吵架,家庭斗争,他人生的乐趣一点也没有。

从前清定上师就说过一句话,“夫妻就是化装的冤家。”确实是冤家,哪一对夫妻不吵架?而且夫妻之间,只要一不高兴就骂起来,骂你“冤家”。那么好夫妻呢?好夫妻高兴起来,他也不算骂,算一个称呼,称呼什么?也称呼你“冤家”。

起了瞋恨心,就会害己害人

再讲回来,结果所有的乘客都骂这个司机,只有一个人没有骂,可能这个人还劝了几句,劝乘客“就算了”,帮司机说了几句好话。开了一段路,司机就下车了,叫那个人也下车,跟那个人说,“你帮我到河边上去拎一桶水好吗?因为我车要加水。”那个人确实是好人,就很高兴的走到河边提水去了。等到那个人走开了,司机上车了,车门一关,他开车了。他不是朝原来的方向走,他把车开到河里去了,司机跟整车厢的乘客全部死光,就是那个没有骂他的人还活着。

无论是世间上办事业还是修行,方向最重要

我是借这个故事来说明问题:方向最重要。我们出家修行也好,在家做居士也好,干菩萨事业也好,在家里成家,或者社会上干工作也好、办事业也好,方向最要紧,方向一错,冲到河里就淹死了。

“董事”加个竖心旁,才是真正的“懂事”

开车,司机最要紧。你们都是掌舵人,在家里来说,男的是丈夫,那么叫户主,户主就是掌舵人;女的叫家庭主妇,家庭里以她为主,全是掌舵人。

你们在企业里,什么老董啊、什么主管啊,你们董事长来到这儿,我呢,给你董事的“董”字旁边加一个竖心旁,要这样的“董事”长才叫真正“懂事”。(众笑)

掌舵人千万不能起贪瞋痴,
一起烦恼,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千万要注意,你们掌舵人千万不能动贪瞋痴。你一起烦恼,一起贪瞋痴,就像这个司机那样,他一起烦恼,一动瞋恨心,他做人都不要做了,“你们骂我嘛,我把你们都送到河里去。”(众笑)这就是瞋恨心的例子。

人的幸福不是靠钱财,是靠自己的觉悟和智慧

我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来讲佛法的。所以你们到这儿来听法,最大的利益、最大的目的就是断贪瞋痴。人的幸福不是靠钱财,人的幸福是靠自己的觉悟和智慧。

戒是为定打基础,
定中开发出来的智慧才是自己的智慧

此地能海上师又说:“欲为修定的意乐,为定之主要资粮。”戒定慧、戒定慧,关键还是在定里,戒是为定打基础的,没有戒,你这个定的方向不会正,叫邪定。你们修了定以后,开发出来的智慧才是你们自己的智慧。

你们今天也有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你们自己的,是你们学来的。从禅定中开发的智慧,跟不修禅定人的智慧完全不一样。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二〇七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二0五问:何谓止观自性?经说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应如何正解?

:轻安所持于善所缘心一境性之定,即止之自性。观之自性者,经说:“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思择、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为观。”总谓安住止中,由观察所缘之力,引生轻安所持之观慧,即观之自性。

经说:三乘一切功德,皆属止观之果,应如何正解?谓当知有未得定之声闻与菩萨,故菩提心不须修定而得。前说出离心、菩提心,亦未说定,修大悲心,亦不须止观,乃至下士道怖畏三途苦,及依止善知识,皆未尝讲定。又止观乃上二界所修,欲界(即下界)如何能摄一切功德耶?宗喀巴大师恐人误解,以为但只修定,即可得大小乘一切功德(支耶堪布亦误解此)。故开示应善分别正止观及随顺止观。凡与止观相顺之定与慧,皆摄于止观中,故摄一切功德,皆为其果。如菩提心虽非正止观之果,然思为众生故,欲得佛果,乃将佛之三业功德,各别观察(“皆贡”即观察修),是即为慧之随顺;由此而得决定,一心专注,即为定之随顺(“觉贡”专注修)。余如依止善知识等,无论任何法门,皆具此二分,故一切功德,皆可摄于止观(正及随顺)之果。故凡善所缘心一境性以上诸三摩地,皆摄入止中。凡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拣择慧之善法,悉摄入观中。然随顺止非随顺定(此即欲心定即相似定),乃谓与定方面(定分)相顺于善所缘,一心暂住,即随顺止。与慧方面相顺,纵少许慧,亦为随顺观。三乘任何法门,不出观察修与专注修。前者与慧顺(顺观),后者与定顺(顺止)。当知佛说一切功德,皆为修止观而得之果,修字即指修之过程中各阶段。如前说禅定及智慧度时,所说胜利,皆未说止观之名,然皆止观胜利所摄。定慧虽非即止观,“一心专注”及“分别观察”与之相似故。

二0六问:有认“定境”为证真如者,及有不依所缘而修者,其误点安在?

答:“定”藏语“丁恩正”。“丁恩”义为不动摇,“正”谓执持。常有误认定境为证真如者,因定中有于余境,不起分别作意者,故误会为经教中所说之空性。支那堪布大乘和尚谓住于何境,不起分别,不起作意,即证空性,即此之误。应知有不依所缘而修者,彼不以心为所缘,亦不以非心为所缘,令心不为余境所夺,遮止一切疑虑差别。其时心境一无所着,空洞之至,其心安住澄澈(彼心曾不自觉为有安住)。此尚非真实禅定,乃相似定耳(遑论为空性)。修止定须依所缘,一无所缘,非修禅定。昔萨迦班抵达说:“现时修大手印者,多与内地万应散相似,此危害三分,错误四分,非佛所说也。学人当留意为祷!”又别有以心为所缘者,久之心能内摄,不于外境散乱,遂自以为了达空性(依于定故)。此即误在不识“止”与“成观之量”。(成止及成观之量详后)故《菩提道次第》说:“此由内心摄其心,令不散乱,即能引生(定),不待通达诸法真理也。”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问:如果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答:如果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了,就会成为人人和乐的净土。

佛法认为,一切显现都和众生的共业有关。当人类道德提升时,世界才会和谐,自然才会平衡。而道德堕落则会引发灾难。毁灭世界的大三灾(火烧初禅天、水淹二禅天、风吹三禅天),以及战争、瘟疫、饥馑的小三灾,都是因为坏人坏事招感的,其根本在于众生内心的贪嗔痴。

至于包容,关键是发菩提心,建立“我要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解除痛苦”的愿望。这就必须打开心量,接纳一切众生。

不包容,往往是因为责人过严,且自以为是。从世间法来说,可能只是清高而已,未必算是问题;但从学佛来说,就是我执更强,是修行的极大障碍。

我觉得,所谓的好人坏人,其实只是健康和不健康的人。如果对方的问题只是因为他不健康,是重病患者,我们就应该帮助他,而不是排斥他,也就能包容他。

(济群法师)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