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迦叶无持无犯,才不需要持戒
你们知道,佛弟子中间只有一个人,他不持戒,无持无犯,就是大迦叶。大迦叶的行为一点点都没有错,他还持什么戒啊?好比没有病,吃什么药啊?当时很多同学执著于戒,所以想不通,到世尊那里说,“为什么大迦叶不持戒?”佛跟他们说:“他无持无犯。”你什么行动都达到戒上的要求了,你还持什么戒呢?你还持戒,你就变成多一个束缚了。
从没有杀人的念头,何必去提醒自己不要杀人?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我问你,“你还会杀人吗?”你回答我,“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杀人的念头。”那么你受了戒以后,天天在执著戒,提醒自己,“我不要杀人啊,我不要杀人啊。”精神不正常的人,说到底都是从执著来。你一执著,你在修行路上也不正常。戒也是性空呀,你需要的时候就起作用,你不需要的时候,戒就不必抓在手里了。
已经做到戒的要求,也不必有舍戒的念头
假如你们这么想:“我已经受过戒了,我已经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我都做到了,是不是我这个时候该舍了,戒也不需要了?”本身就性空了,你何必舍戒呢?你要舍戒的话,你还是有执著戒的念头啊,一切都听其自然嘛。
修七地时,要把对三宝、对戒的执著全部舍掉
所以不要执著持戒的功德,在你达到成熟、成功的时候,不要执著戒相,因为你已经成功了。所以修到大乘的七地菩萨,把对三宝的执著、把对戒的执著全部要舍掉,否则的话,七地菩萨的境界不能圆满。
不执著自己持戒的功德,
也不要执著人家犯戒的过失
再广泛地说,你对自己持戒的功德不执著,你何必去执著人家犯戒的过失呢?你只要明白就是了嘛。你一执著,就会对这个人看不起。可是人也是无常啊,今天他犯戒,明天忏悔,后天变好,你还执著:“你过去犯过戒的。”你何必在人家头上泼冷水呢?
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把你们过去听到的简单的话,详细地跟你们说明白了。你们过去往往听到一句话,“不要去看不起犯戒的人。”不详细说明,这会引起心里矛盾的,“哦,难道对犯戒的人还要恭敬啊?”所以今天就跟你们说清楚,一切都性空,你不要执著。
不执著不等于糊涂,
不等于善恶、是非、对错不分清楚
但是不要执著不等于糊涂,不等于不明白道理,不等于:持戒也好,犯戒也好,大家都好。那变了好好先生,一团和气。这是违反佛教原则的,佛教的原则,是非、好坏、正邪、香臭要分分清楚。仅仅是叫你不要执著,因为一切法性空,并没有叫你糊涂过。这些道理你不明白,掌握不住,你会走错路。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