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禅定 > 虚空观开示

虚空观开示(16-3)(总第83)

────────────────

傅味琴 讲于2001年6月18日

谤法为极大恶行

提要:

  • 先营造好学愚的氛围,后面就开始谤法了

  • 谤法最容易消灭佛法

  • 前面说好话,后面把前面的话全扫光,这种谤法的手段很厉害

  • 种种把法扫掉的言论,形成今天佛教不要法、诽谤法、讨厌法的衰落局面

  • 谤法为极大恶行

  • 真正重视戒、恭敬戒,应该是五年学戒,每一条戒都要学懂、持起来

先营造好学愚的氛围,后面就开始谤法了

其中最厉害的,看看时候到了,前面的基础已经打好了——佛弟子已经被一种气氛笼罩了,对佛法都不重视了,而且还不喜欢智,喜欢愚了,这种地基打好了,铺路已经铺好了,那么他跳出来了,开始谤法了。社会上的骗子也是如此,一个骗子,他不可能马上骗得成功,首先要两个人帮腔,前面一个人搞得你昏头昏脑,颠颠倒倒,愚得不得了,那么他来骗了。

谤法最容易消灭佛法

所以谤法最容易消灭佛法,什么叫诽谤?诽谤就是没有这种事实,他胡说啦,尽说坏话。如果有这种事实,确实是不好,确实是错了,你好心提出来,希望他改正,这不叫诽谤。诽谤是完全说假话,说很坏的假话,无中生有啦。

譬如说我十多年前办佛学院的时候,听到有人说:“那边是修密宗的,修密宗要下地狱的。”这就是诽谤了嘛,哪本经书上说修密宗要下地狱?没有的呀,什么“修禅宗要着魔的,修密宗要下地狱的”,全是诽谤。

前面说好话,后面把前面的话全扫光,
这种谤法的手段很厉害

还有一种诽谤的手段,前面全说好话,你觉得这个人很好,后面他拿了一把扫帚,把前面的话全部扫光。譬如说,“四弘誓愿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对于各个宗派大家不要诽谤。”唉,挺对呀,“不论是禅宗、密宗都挺好。”唉,对啊,“不过呢”,后面来了,拿把扫帚,“现在进入末法时期了,末法时期都是钝根啊,禅宗、密宗都是利根人修的,你修了,你也不得开悟,还容易着魔。钝根人修密宗呢,窜得高,掉得深,更糟糕,因为你是钝根嘛,修到半路修不上去,就得掉下来啊,越是高掉得越厉害。唯有我这个地方三根普摄,全都可以来。”把刚才赞叹各个宗派的话,一把扫帚全扫光。

种种把法扫掉的言论,形成今天佛教不要法、诽谤法、讨厌法的衰落局面

还有的话把《地藏经》也扫掉,把观世音菩萨大悲咒也扫掉,全扫光。一方面说:“诸佛菩萨咱们都要恭敬。”另外一方面说:“人死了何必念《地藏经》?难道念阿弥陀佛就不会消除业障了?你不念《地藏经》,地藏菩萨会生气啊?”又扫光了,厉害!就形成了今天佛教这种局面:不要法、诽谤法、讨厌法,佛法衰落的局面,好比已经处于重病状态。还好还没有死亡,还有些善知识在大声疾呼,有的地方已经开始说话了,听说有个地方开过一次会,有的法师说:“我是忍无可忍啊!所以我今天才说这个话。”

谤法为极大恶行,一切佛语,以权实显示成佛之方便。倘不解此,妄分胜劣,谓某也大乘所当学,某也成佛之障碍所当弃,如斯邪谬,当成谤法。谤法业障,微细难知,过患尤重。三昧王经云:“纵毁南赡部洲一切佛塔,较之谤法罪,多分不及一。”总之能生谤法业之因,虽有多门,而无知妄说,最为易犯,智者于此,当努力断灭谤法恶行。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谤法为极大恶行

我们再来看看这儿讲的谤法的罪,“谤法为极大恶行”,这是极其大的恶行。

真正重视戒、恭敬戒,应该是五年学戒,每一条戒都要学懂、持起来

现在有的出家人对于自己受戒很关心,经常打听哪儿有授戒,想去受戒。

如果你真的是重视戒、恭敬戒、以戒为师,我奉劝你:应该是五年学戒,十年不离依止师。能海上师当年就是这样规定的,当年能海上师那里,受了戒不发戒牒,要你学满五年戒才发给你。你不学五年戒,你持得起来吗?如果马上发戒牒,很多人戒本都背不出来。每一条戒,你没有听讲,你能懂吗?你没有学过,你怎么持啊?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为何我们生于此

为何我们生于此 (11)

[泰] 阿姜·查著

我们就如那只狼狗一样!我们的不满足是由于错误的知见!因为我们不训练对感官的约制,我们责怪是外在带给我们痛苦。无论我们住在泰国、美国或英国,我们都不满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内心里仍存有错误的知见,就是那样!不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不快乐。

但是,就像那只狼狗,等疥癣治好后,无论它走到哪里,都将感到轻松愉快;我们也是如此,我常常这样子反省,也经常这样地教导你们,因为这点非常地重要!一旦我们对自己种种情绪的真相了解之后,我们就能达到真正的快乐了。无论是冷或是热,与多数人或少数人共住,我们都能知足;快乐不是凭藉着和我们相处的人有多少,而是来自“正见”。如果我们拥有正见,那么我们无论行往何处,我们都会是快乐的。

但我们大多数人的见解都不正确,就如同一只住在粪便里的蛆!蛆住在肮脏的地方,吃的也是肮脏的,不过,这一切对蛆来说,却是无比舒适;假如你拿一根树枝将它从那堆粪便里驱赶出来,它会奋力挣扎地爬回它的家。同样地,当老师教我们要有正见时,我们反抗他的教导——他的教导使我们觉得很不舒服,于是就溜回我们的“粪堆”;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会觉得舒适。我们都是如此!如果我们没有见到我们一切妄见的有害后果,那么我们便无法远离它们。修行不容易,因此,我们必须听从老师的教导,修行只是如此而已。

如果我们拥有“正见”,无论走到哪儿,都会是快乐的;我已经修行且看清了这些事。这几天有很多比丘、沙弥和居士来见我,如果我仍然不解,如果我仍然没有正见,我早就完蛋了!出家人正确的居所——清凉之地,正是“正见”本身。除此之外,我们不应再寻求其他的了。

我们称它为“厌离”

意思是

远离感官上的执著和热望

我们了解

没有任何事物值得我们贪恋

了解本然之心

(一九七八年雨期安居期间,傍晚课诵后,对一群刚出家僧侣的开示。)

我们修行的方法是:仔细地观看事物并且弄清楚它们:我们继续而不断,可是并不慌忙或匆促,但也不会太缓慢。那是逐渐摸索出我们的方向,然后将它归集的一桩事。不管如何,所有这归集在一起,是朝向某个目标——我们的修行有一个目标。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当我们一开始修行时,除了欲望外,什么也没有。缘于需求,我们开始修行。在这个阶段里,我们的需求是错误的需求,那就是说,它是迷惑无知的,是杂有错误知见的需求。

假如需求中没有掺杂错误知见,我们说,那是带有般若智慧的需求,不是无知的——那是具有正见的需求。像这种情形,我们说是由于一个人的殊胜或过去的积聚,并不是人人都是这样。

有些人不想要有欲望,或是希望没有欲望,因为他们认为修行是指向无欲的。然而,如果没有欲望,那就没有修行的方法了。

我们可以自己看清这一点。佛陀和他所有的弟子们为了止息烦恼去修行,我们必然希望去修行且必然希望止息烦恼,我们必然希望拥有心的平静且不想要有迷惑。然而,如果这个需求是掺杂了错误知见的话,结果便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难。

每个人,包括佛陀在内,都是带着欲望开始去修行的——希望拥有心灵的宁静且希望没有迷惑和痛苦。这两种的欲望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假使对这不了解的话,那么,想要脱离迷惑和不想要有痛苦两者,都会是烦恼的:这些都成了愚行——没有智慧的希求、欲望。

在我们的修行中,可以看到这个欲望,若不是感官耽著,便是自我苦行,那是非常冲突的。我们的导师佛陀,就是在这种左右为难的矛盾情况下被困住的;他依循了许多的修行法门,结果都离不开这两个极端。而今天我们也完全相同,仍然被这两个极端所苦,也因为这,我们不断偏离正道。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