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盗戒摄修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

三、杀戒摄修(5-9)(总第265)

──────────────────────────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9.6.12

初修先要修离,离开世俗五欲的境

提要:

  • 用滑倒逗父母笑,万一高血压中风,父母哭也来不及

  • 怕蚊子咬父亲,就以身喂蚊子,也太愚笨了

  • 为了得到孝的名,模仿别人把妈背来背去,“孝”成了笑话

  • 在家对境修,几个人能做到?

  • 初修先要修离,离开世俗五欲的境

  • 在家好比“猿逢树”,一对境,烦恼习气就起来

  • 居士可以结婚,但不能在庙里谈恋爱

  • 要遵守男女行为规范,不可以互相盯着看

用滑倒逗父母笑,万一高血压中风,
父母哭也来不及

封建社会的孝道也是愚蠢得很啊。比如二十四孝里边,有个儿子自己也老了,他的爸爸妈妈在堂上,更加老了,为了取得爸爸妈妈的高兴,他去扮演一个小孩子,挑了一担水,在爸爸妈妈面前,表示自己被滑倒了,一滑,爸爸妈妈看了哈哈笑笑,这算孝道。假如他自己高血压中风了呢?那么弄得妈妈哭了。这个孝道有点滑稽吧?

我妈妈在的时候,我经常跟她讲讲幽默的话,她笑笑,这倒也是了。我还记得,我从前跟妈妈讲过一句幽默的话,弄得旁边人都笑,我妈也跟着笑了,什么幽默的话?妈不知道怎么样碰了我一下,我就笑笑跟妈说,“妈,你怎么不跟我抱歉抱歉呢?”大家就哈哈笑了。何必挑了水桶一滑,滑得高血压中风?我即使妈在,我这套也不干,因为我是高血压呀。

怕蚊子咬父亲,就以身喂蚊子,也太愚笨了

还有的滑稽了,蚊子太多,这个孝子怕蚊子咬他的爸爸,自己先躺在蚊帐里边让蚊子咬,让蚊子吃饱,爸再睡在里边,蚊子就不会去咬他了,这也是二十四孝里边的一个。那你又何必给蚊子吃饱?你用扇子把蚊子赶赶出去嘛,还不是一样?封建社会的孝道,怎么这么愚笨呢?

为了得到孝的名,模仿别人把妈背来背去,“孝”成了笑话

还有这么一件事情,有这么一个地方,有个人,妈生病了,这个儿子背着妈到医生那里去看病。当然看病不是看一次喽,所以天天要把妈背到医生那里,再把妈背回来。这件事情在当地轰动了,因为他孝,所以县官鼓励他,给了他奖励,造了一个光荣的牌坊,表扬这个孝子。好了,这件事情一出来,后来很多人都出门把妈背起来,有必要吗?(笑声)这可不是编故事编出来的。

在家对境修,几个人能做到?

今天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还是学佛法吧。佛经里是呵斥色的,“色爱猿逢树”,你们在家里修,修是可以修啊,你有这个水平修吗?打个比方,如果你不是吃素的,当然吃素的人也差不多,因为吃素人也有各种素菜的爱好。如果你是一向吃荤的,眼前放着一块红烧肉,就算医生跟你说,“你再吃肉,你要中风的。”你还会说一句:“就是吃了要死,我还是要吃。”肉在面前,你能顶得住吗?

初修先要修离,离开世俗五欲的境

所以说“在家人修得好”,这句话我怎么也想不通,从道理来说,从心态来说,从环境来说,你顶得住吗?因为众生有众生的习气啊。你只有一个办法:面前没有肉可吃。可是面前没有肉可吃,你在家生活能做得到吗?即使不给你买,你自己也会去买,即使你不会煮,你也会去买煮好的肉吃。这是众生的习气啊,你不采取措施,你能做得到吗?

在家好比“猿逢树”,一对境,烦恼习气就起来

比如一只猴子,你用铁链条把它锁起来,它一看见树就要爬上去。你们在家里就像一个猴子,到这儿来就好比锁起来了。

居士可以结婚,但不能在庙里谈恋爱

我也说几句话,消除消除外面年轻人的顾虑。按照佛规定嘛,咱们居士是可以结婚的,你将来离开了,回到家里去谈朋友,成家结婚,生孩子啊,都是可以的。我们过去的老同学,就有人出去了以后,现在孩子都生下来了,是有这种事情。

但是你回家了,你的世俗生活就不是修行人的生活了。你在这里是过的修行人生活,性质不同啊,所以你在这里就不能够谈恋爱,因为庙有庙规嘛,一个佛弟子要按照佛的教义教规来做。

要遵守男女行为规范,不可以互相盯着看

非但不能谈恋爱,两只眼睛,男同学不能老盯着女同学看,女同学也不能老是盯着小伙子看。你这么盯着看,人家就有意见,“咱们是同学关系,你老是傻乎乎的看我干什么呀?”别人给他解说,“因为他有点傻里傻气的。”傻里傻气也不许看!这么样是违反纪律的。

一个猴子没有看到树,它跳什么呀?它爬什么呀?即使有棵树,它也爬不上去啊,因为头颈里一根绳子把它锁住了,它真要跳,等于上吊。(笑声)

好,今天讲到这里。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为何我们生于此

为何我们生于此 (13)

[泰] 阿姜·查著

持续不断地精进

除非我们能停下我们的心,除非我们达到宁静,否则心将持续不断一如从前。也就因为这个缘故,导师佛陀说道:“只要继续地做,继续地修行!”或许我们会想:“如果我还不懂,怎么能做呢?”一直要到我们能如法地修行,否则智慧是不会生起的,所以我们说,只要继续地修行。如果我们不停地修行,我们便会开始去想到我们所做的事,我们会开始去思索我们的修行。

没有什么事是立即可成的,因此一开始,我们不能从我们的修行中看到任何的结果,这就像我常告诉你们,有人试图摩擦两根木棍取火的比喻。他对自己说:“他们说这里有火。”于是他开始使劲地摩擦。他很性急,不断地摩擦又摩擦,却总是没有耐心。他想要有火,不断想要有火,然而火却没来,于是他感到气馁,便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后来他又重新开始,但进展很慢,所以他又停下来休息,到后来热量全没了,因为它持续的时间不够久。他就这样摩擦又摩擦,直到疲倦,整个停了下来,这也不单只是疲倦而已,而是他变得愈来愈灰心,以至完全地放弃。“这里根本没有火!”事实上,他一直在做,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热量可以引发火,火一直都在那儿,只是他并没有坚持到底。

这类的经验造成禅修者在修行中气馁,因而使他不断地改变修行的方法。这类经验,也非常类似于我们自己的修行,对每个人来说都相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仍被烦恼所黏着。佛陀和阿罗汉仍是凡夫的时候,也同于我们,只要我们仍是凡夫,便无法正确地思维。因此,当希求生起时,我们见不到它;当不想希求生起时,我们也见不到它。有时候,我们觉得有波动,有时候又觉得平静。当我们没有希求时,会有一种满足感,但却仍然有一种迷惑。当我们有所希求时,那会是满足与另外一种的迷惑,就是这样地混杂在一起!

知道自己和知道他人

佛陀教我们要观想自己的身体,譬如: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这全都是身体。看吧!他告诉我们,就在当下去观察,假使我们没有清楚地看到我们自己身上这些东西它们真实的样子,我们便无法了解到其他的人,我们不能清楚地看到别人,也就无法看清我们自己。而如果我们了解并且看清自己身体的本然,那么,对于别人的疑惑和猜疑也都会消失。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身和心都是相同的,而既然都一样,便不需要前去检视这世上所有人的身体——我们和他们相同。如果我们有了这种理解,负荷便会变轻,没有这种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便只是增加另一种更重的负担。如果为了去了知其他的人,我们必须去检视整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那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很快便会变得沮丧。

我们的戒律也类似于此,当我们在看戒律时,会觉得很困难,因为我们必须持每一条戒,研究每一条戒,用每一条戒来检视我们的修行。只要一想到这儿,心中便会叫道:“啊,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们研读了许多戒条所有的字义,若只是依文解义,便会认定要持好所有的戒条,是能力所不能及的。任何对戒律存有这种看法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戒条真多啊!

经典告诉我们,要用每一条戒审视我们自己,同时要完全严格地持好它们,我们必须知道所有的戒条,并且完全地遵守它们。这正同于说到,要了解他人,我们必须确实前行检视每一个人。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会变成这样,那是因为我们照着字面解释,如果我们只知道死守原文,我们便只得照着这种方式去做,有些老师以这种方式教导——严格遵守教本所说。然而,这是行不通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这样子研究理论,修行将全然不会增长,甚至信心都会丧失,对正道的信念也将会破灭,这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了解之故。如果我们有智慧,将会明了整个世上所有的人正好等于这一个人,他们和这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们观察和思维我们自己的身和心。由于看清和了解我们自己身心的本然,也就会了解每个人的身和心,如此一来,依着这种方式,我们修行的负担便会变得较轻。

佛陀曾说要教导自我——没有任何人可以为我们做。当我们研习和了解我们自己存在的本然时,就会了解一切存在的本然。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相同的。我们都是同一个“牌子”,也都来自于同一家公司,只不过外形不同罢了!就像“波海”和“东洽”都是止痛药,都是为了止痛,只是一种叫“波海”,一种叫“东洽”,其实它们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当你逐渐把这一切归纳起来时,你将发现,了解事物的这种方式,会变得愈来愈容易,我们称这为“摸索出方向”,而我们就是这样开始修行的。我们会变得非常熟练于做这椿事。我们继续持之以恒,直到我们有了理解,而当理解生起时,我们便能清楚地看清真相。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