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高洁大行

高洁大行因相门第二(51-3) (总第400)

───────────────────────

成就别解脱戒体之十一支颂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2004.9.17)

鸟善鸣被笼,人一出名,危险就来了

提要:

  • 众生贪名厉害,不管是文官武将,还是平民百姓,都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名字

  • 鸟善鸣被笼,人一出名,危险就来了

  • 鹿就死在自己身上珍贵的东西上

  • 有名望圈子,到处都是嫉妒、排挤、斗争

  • 观世音菩萨的名是留在苦难人的心里

  • 修行了,最难放下的是名

众生贪名厉害,不管是文官武将,
还是平民百姓,都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名字

众生贪名厉害,不管是文官武将,还是民间,乃至于小青年,都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名字,那还不是为了一个名?小青年去旅游,树上、毛竹上总要刻自己的名字:“李阿毛到此一游”。就是你贴张照片,人家要找你李阿毛,全中国哪儿去找?真好比大海捞针了。这种贪名真是莫名其妙了,滑稽不滑稽?

从前练武术的,或者两个武将打起来了,一个骑马过来,另一个也骑马过去,两个人开始不打,首先要讲几句话:“报上名来,我从不斩无名小卒。”那边也说:“你站站稳,别听了我的名字把你吓倒。”然后报了名,再“叮当叮当”打起来。(众笑)

鸟善鸣被笼,人一出名,危险就来了

你去调查调查名望高的人,不要说被人家欺负了,被人家害死的有多少?一只鸟叫的声音特别好听,人就要去抓来养在鸟笼里。一个女孩子漂亮,必然被男人管得厉害,千方百计不让她露面,因为露了面,万一给人家抢走了咋办?所谓叫作金屋藏娇,就是这个道理,就好比是笼中鸟。

鹿就死在自己身上珍贵的东西上

梅花鹿身上有珍贵的东西,它就死在这个珍贵的东西上。鹿的两只角叫鹿茸,是名贵的药材,人要鹿茸,哪管什么鹿的死活?拿斧头、拿刀朝着鹿角“喀”,一下子砍掉。鹿的肚子里有麝香,就剖开它肚子。

有名望圈子,到处都是嫉妒、排挤、斗争

而且有名望的人有这样一个习惯:尽朝名人堆堆里钻。我有一次在上海,看到马路上挂了一块牌子“名人之屋”,里边都是名人。你钻到名的堆堆里去,妒忌、排挤、斗争全都来。《三国演义》里所有老奸巨滑、阴谋诡计的全是名望大的人:诸葛亮、吕布、周瑜。老实人名望也不大,鲁肃仅仅草船借箭时,陪诸葛亮喝两杯酒。

观世音菩萨的名是留在苦难人的心里

观世音菩萨名闻十方,这是两样的,观世音菩萨的名是在苦难人的心里。广东这一带,凡是开商店、公司,全供着关公,或者“福禄寿”,为了发财。这些名人堆堆里,很难得看到供观世音菩萨,如果挂一张观音菩萨画像,那是欣赏艺术。

修行了,最难放下的是名

人心非常险恶,你要出名,或者你不是自己要出名,你是自然的名望大了,别人就会想尽办法把你扫掉。

信佛的人中间,我是看得多了,我所熟悉的几个信佛的人也是这样。我年轻时候,一次到一个同学那里,他年龄比我大,是老居士,我看他忙啊!我说:“你在忙啥?”“中华书局要出一本《辞海》,一定要我编关于佛教这一部分。”我说:“你现在出名了。”他朝我笑笑:“小名气,小名气。”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为何我们生于此

为何我们生于此 (16)

[泰] 阿姜·查著

佛陀在他的心中稳固地建立起了内观的禅修,并利用它来观察所有各类的法尘,无论任何法尘在心中生起,他都这样观察:纵使我们喜爱它,它却是不稳定的。那是苦,因为这些不断地生与灭的事物并不受我们心的影响。这一切事物都不是众生或自我,它们并不属于我们:佛陀教我们要看清它们的本然面目。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根本原则。

接着,我们会了解,我们无法只让我们想要的种种情绪来,好的和坏的心情都会前来;有些有益,有些却不然。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了解这些事情,那便无法正确地判断,反而会随着爱执跑,随着我们的欲望跑。

有时,我们觉得快乐,有时,我们觉得悲伤,但这是自然的。有时我们会觉得很高兴,有时候却是沮丧的;自己喜爱的就认定是好,厌恶的便认定是坏,这样一来,我们和佛法就相隔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了。一旦这种情形发生,我们就无法了解或辨识佛法;于是,我们便困惑了,因为我们的内心除了无明无他,欲望便越来越炽盛了。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心。那不需要我们老远地寻求了解;我们单纯地只要看清这些心的状态都不是常,我们看清它们都是苦,都不是一个有常性的自我。假如我们依着这种方式继续来增长修行,我们便称它是“菴钵奢那”或“内观禅修”。我们称那是认知到我们心的内涵,而在这种方法下,我们增长智慧。

奢摩他(止)的禅修

我们“奢摩他”(止)的修行是这样的:例如,我们建立观呼吸(在出入息上保持正念)的修行,作为一种控制心的基础或方法,藉由心随着呼吸的流动,心变得稳定、平静、静止;这种平静心的修行,称作奢摩他(止)的禅修。这种修行有必要多下功夫,因为心充满了各种纷扰,是非常混乱的,我们说不上来有多少年或多少世它已经是这样了。如果我们坐下来思惟,会看到很多的事物不能带来平静与安宁,很多的事物只会导致混乱。

基于这个理由,佛陀教导我们,必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特殊根性的禅修主题,一个适合个性的修行方法。例如,反复观照身体的各部分:头发、体毛、指甲、牙齿和皮肤,能使我们很宁静。透过这种修行,心会变得非常平静。如果思惟这五种东西能导致宁静,那是因为,依据我们的性向,它们是很适合的思惟主体。只要是适合这样子的,都可以考虑用来修行,并且利用它来对治烦恼。

另一个范例是观想死亡。对于那些仍有很多贪、瞋、痴并且发觉它们很难控制的人来说,取个人的死亡当禅修的主题是很有用的。我们将会了解,无论贫或富,每个人都会死;我们会知道,好人、坏人都会死,每个人都必得死!开展这种修行,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厌离的感觉。我们愈修行,我们的禅坐就愈容易产生平静,这是因为,对于我们来说,那是一种适合、适当的修行。假使这种奢摩他(止)的修行和我们的根性不相符,那就不会产生这种厌离的心境了。相对的,如果这主题真的适合我们,那么,我们将发现,它会不太困难地经常生起,而且我们会发现,我们自己会经常想到它。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个实例。当在家人托着许多盛了各式各样不同食物的盘子来供养比丘时,我们遍尝每一样,看哪一样是我们喜欢的。当我们尝过了每一道菜,便能说出哪一道是最适合我们的。这正是一个例子:我们会吃我们觉得适合我们的口味的,我们找最对胃口的,我们不会去碰其他各类的食物。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