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高尚人格  成就伟大事业
putixin.com /psy
首页
政策理论
一日一读
佛学讲记
佛学禅定
佛教心理
动态报道
佛教故事
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漫谈具有独断性倾向的儿童

乐 音

把儿童的独断行为看作是一种斗争性或意志坚强那是错误的。显然,一个意志坚强的儿童,他的行动与目标是具有一种正义的坚持,也就是能够依据理性的、道德的动机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动,并善于适当控制自己克服困难。儿童的独断行为,往往并不是为了坚持真理或为了达到一个正确的、符合理性的、道德的要求与目的;而相反地是表现了固执、任性、发脾气;甚至故意对抗与拒绝成人向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与意见。他们常这样回答:“我不愿”“我不能够”“我不去”,甚至“我偏不肯”“我偏要这样”等等。

一般儿童的独断行为,并非是由于遗传或所谓“本性”如此,而常常是由于父母或保育人员对待儿童的态度或教育方法不正确所引起和逐渐发展的。例如:当儿童正在高兴地进行着某一种游戏或玩某一种有趣的玩具时,成人若要他停止这种游玩而叫他到别处去,或叫他去做另一件事,他们往往表现了非常不愿意立即离开,甚至拒绝成人的意见,或者伴随着眼泪、叫喊或跺足。这种因成人对儿童所提意见不合理而引起儿童感情上的冲动,产生“不听话”或拒绝行为,是应由成人负责的。还有当儿童向成人提出合理要求时,如假日要求父母同他到公园去游玩,或者节日做件新衣服、买一种玩具等,都应加以考虑,不可严词拒绝,或竟不理;若条件不许可,也应充分地说明道理。若对儿童的合理要求不予采纳,也会逐渐形成儿童的独断性倾向。

儿童由意志上的不良倾向而形成的独断行为,常具体表现在对人对事上的任性固执与发脾气;但只要在家庭、保育机构或幼儿园进行正确合理的教育,儿童的任性固执与发脾气就会逐渐减少,并逐渐转变为具有优良意志品质的性格,成为有教养的儿童。我们要认识到任性、固执与发脾气,并非儿童个性上的特点。儿童的任性,具体表现为不服从父母或教师的教导,仍要力求按照自己的愿望做去,也不考虑日常的行为规则;固执具体表现在不合理的愿望上,想由着自己的意思去做,违反了父母或教师的要求与说理;发脾气的具体表现为伴随着尖锐的不满与动气的感情,甚至哭泣叫喊。造成以上行为的原因,大都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和偏爱,或者失去父母正常的温暖的爱。一个在家庭中放纵娇养惯了的孩子,样样都能满足自己的愿望,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因之,只要有一点点的不满足或小小的困难与失望,就会不满意地任性固执或吵闹起来。还有可能是由于父母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犯了错误,如态度不一贯或不一致,一会儿叫儿童这样,一会儿叫儿童那样;或父母间对待儿童的意见不一致,使儿童感到自己所做的不一定错,否则,为什么父亲说“不对”,而母亲要说“没错”呢?因而渐渐养成儿童的任性与固执,想以要挟来达到其不合理的要求。有时儿童受了委屈,如父母对子女的偏爱,也会造成不被偏爱的一个儿童发生怨愤不平,反抗加予自己的高压;或因为生病、身体不舒服、过度疲劳与过度兴奋也会发脾气;有时因为成人低估了儿童的能力,压制了儿童处理事物能力的发挥,如儿童的能力足够做某一件事,父母却因格外小心地去阻止他:“你不会做的”“别弄坏了”等,都可以引起儿童的不满与反抗,逐渐发展他的固执与任性以及发脾气。(待续)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