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以戒为师】(38)           
 

如何修学戒律 ④

三、正见是方向

正见,是持戒的方向。

佛法修行主要分为戒和见两部分,并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似乎两不相干。其实,戒和见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戒的清净有助于见的禅修,另一方面,见地透彻者必能认真持戒。古德云:“五度如盲,般若如导”,正是说明般若正见对持戒的指导意义。有了正见,才能正确理解戒律,实践戒律。所以,八正道是以正见为首,六和中也强调见和同解。

戒律是一种条文规定,或一种做事程序。每条戒的制定都有相关缘起,并具十种利益,即“摄取于僧”至“正法久住”的“十句义”。所以,我们学修戒律不应仅仅停留于对条文的了解,而是要从制戒的缘起及意义中认识佛陀制戒的精神。依此精神,方能对戒律有全面认识。(摘自《济群法师网站》)

 
戒 品 ③

贤者坚持戒,现世有名誉,逝去于天喜,名一切处喜。

注:既是聪明之贤者,又能坚住禁戒,则在此生中,必受人所爱敬,有善名誉,而生欢喜之心。寿终之后,则上生天堂,而生欢喜之心,故可名为住一切处皆生欢喜悦乐之心。 (摘自《佛陀语录》黄仁堪译

 

戒德问答 ②

阿姜李

何以知此?我们无须问佛陀本人,可以自己考虑:

例(1):举一简单例子,杀生。渔人以杀生谋生,有的因此赚了大钱。他们仍抱怨自己工作之辛苦,甚至有时落海溺死。既然抱怨自己的工作,就表明他们不好此业。至于那些鱼,它们也不喜欢[被捕]。甚至小蚊小虫也不愿被虐待[作饵]。我们为什么虐待它们?因为我们未曾亲近智者。我们眼见伤害与苦痛,但出于自己的暗昧、愚痴,仍然去做。此例说明,佛陀确立戒律乃是顺应了世界共见。

例(2):偷盗,世上有人喜好此事么?假若世界喜好偷盗,也许就不会有禁止──哪个人类社会没有这些法规?既有这些法规,就说明我们并不喜好偷盗。即便被盗的物事也不愿被人窃走。譬如动物,被盗贼迫之一隅时,会试图逃避。小偷与强盗们常怨生计辛苦──老得遮掩躲藏、少食少眠。抱怨则说明不好此业。为什么还要做?因为他们未曾亲近智者。出于自己的暗昧、愚痴,视错误为正确。

 
破戒之罪 ⑿

二六、破戒的人时刻怀着恐怖,好像病重的人畏惧死期到来。那些五逆的犯人,心里难安。自以为佛教的贼子,一直要躲藏和回避。贼子怕人,度日如年,不得安稳。

①五逆是指杀母、杀父、杀圣者(阿罗汉)、伤害佛的身体,以致流血、分裂教团。(摘自《大智度论的故事》龙树菩萨原著 鸠摩罗什 刘欣如译

 
五戒与现代心理健康 ⑥

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有的有形、有的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徇私舞弊,是间接的盗。敲诈勒索,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简单地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未经许可便占为己有,就是偷盗。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但不应偷盗,还要勤行布施。布施的功德不在数量的多少,一分钱,一句话,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只要是利益他人的都要布施。善行不见得就要惊天动地,重要的是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并持之以恒,变成自己习惯的一部分,从别人的快乐之中体验到快乐。

(摘自《佛教导航网》)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