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以戒为师

以戒为师(51)

戒律的名称及作用 ⑤

对于初学者来说,远离是极其重要的法宝,不要自视甚高,更不要轻易考验自己的定力。过去,寺院的山门一关,墙内就是一片净土。但现在还有四通八达的网络和媒体,这些都是山门无法挡住的,必须靠自己把握,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样,才能使六根寂静内敛,将外在干扰抵挡在第一道防线外。

律,又像法律一样,是判别我们是否犯戒的准则。在佛教中,善解戒律者称为律师,和法师、禅师一样,在僧团有着重要地位。作为律师,既要精通戒律,也要能依律对行为作出判别,知道犯或不犯,犯轻或犯重。

戒律有开遮持犯。开,就是允许,在特殊情况下,对某些行为可适当放宽。比如酒戒,虽禁止饮用,但须作药用时也可开许。所以戒律并不死板,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当然,开是有前提和尺度的,不可任意为之。否则的话,戒律就形同虚设了。

相对而言,戒主要是依靠个人自觉,依靠内在自制力来防非止恶。而律除了律己之外,还是集体共同遵循的法则,既可依此审查行为如法与否,又可通过外在的团体力量进行约束。如某人犯戒被检举,僧团就要开会裁决,决定罪行轻重及处罚方式。正如《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所说:

律者梵云毗尼,华言称律……不出三义:初言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二云律者分也,谓须商度,据量有在,若律吕之分气也……三云律字安聿,聿者笔也,必审教验情,在笔投断。

当戒律合起来说时,就意味着个人自制和团体监督的双重作用。

(摘自《认识戒律》济群法师)

戒德问答 ⒂

阿姜李

戒相清净与否,有赖于对意、语、行之操作中升起的若干次要因素、它们或者违反戒相(因此使之玷污)、或者谨慎持守(因此保持清净)。

至于戒德的精髓──此处“精髓”指主要成分或决定因素──乃是戒离有伤害性的意、语、行的意志[戒离心],并且牢记使心保持正常状态。这些有害的意、语、行可以是五种、八种、十种、或其它形式的伤害。因此,戒德分两类:一类是清净的戒德,即,意、语、行之绝无污染;另一类是染垢的戒德,即撕破,穿洞的戒德。例如守两戒,但连破三戒,即是被撕破的戒德。非连续性的破戒,则称染垢的戒德、穿洞的戒德。

不良品性由此而来。品性不良者,有[生于人界的]戒德,但他们不守护它。他们持戒不力,于是让邪恶透过言与行流进来。染垢的戒、撕破的戒、穿洞的戒:即便它们算是恶,却也强过无戒。戒德有破裂之处,强过无戒可破,好比穿破衣强过无衣可穿。人人生来俱有戒德,除非身死。

五戒与现代心理健康 ⒆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问题,即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已成为家长、老师及教育界人士非常棘手的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是过分任性、不懂感恩,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与勇气,个人主义突出、集体意识不强。

与独生子女现象相伴随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老年人这个群体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多,同样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心理孤独、心理空虚、子女缺少关心导致的失落感等是广泛存在于老年人心理上的问题,也是摆在子女面前的重大家庭问题。

(摘自《佛教导航网》)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