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教故事

盲人摸象 大萨他婆 

白象和狮子 比舍佉

锄头贤人的故事 八风吹不动

无尽灯 优波离 佛陀问病

三皈依 愚路尊者 还重吗?

一杯牛奶 金刚三昧定 

难陀出家 周利槃陀的故事

五官争功 天下第一傻瓜

一碗馄饨 目犍连救母

故事选读 地藏菩萨的故事

故事与典故 长老偈

上一页

   
 
阿含经故事选 (64)

庄春江编著

063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识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教导比丘们说:

“比丘们!植物利用五种方式繁殖,哪五种呢?有从根部繁殖的,称为根种子;有从茎部繁殖的,称为茎种子;有从节处繁殖的,称为节种子;有从落叶直接生根的,称为自落种子,有从种子发芽繁殖的,称为实种子。

这五种种子如果不坏、不腐,足够成熟,一遇到有土壤与水分的环境,就能发芽成长而繁殖开来。

比丘们!那些种子,就如同纠取诸蕴聚集的识。

土壤就如同四个识所安住处。

水分呢?就像识的贪喜攀缘。

识在哪四个地方贪喜攀缘安住呢?就在色、受、想、行等四个地方贪喜攀缘安住;在那里经由喜贪润泽,而生长增广。

比丘们!如果说,离开色、受、想、行而有识的安住处,那是无法理解,也无法经验的,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比丘们!如果能于色处断贪爱,一旦离贪爱后,色的安住处就被封锁,识与色的系缚就断了。系缚一断,攀缘就断了,识就失去了安住处。一旦失去安住处,识就不能生长增广。同样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个识的安住处也一样,只要断了贪爱,识与四个安住处就失去了联系,就没有安住处。没有安住处的识,因不能生长增广而解脱了。解脱了以后,于世间的一切都无所取着。无所取着的缘故,所以自知已证得涅槃而说:我的生死已到了尽头,清净的修行已经确立,该作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会再有下一生了。

不再攀缘执取下一生的识,我说不会再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到处攀缘,只会看到缘起正法,而想要趣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      ※      ※   

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在傍晚时分,禅修告一段落后,去见尊者摩诃拘絺罗。两人见面,问讯寒暄后,尊者舍利弗问尊者摩诃拘絺罗说:

“拘絺罗学友!老会发生吗?”

“舍利弗学友!会啊!”

“拘絺罗学友!死会发生吗?”

“舍利弗学友!会啊!”

“拘絺罗学友!老与死的发生,是由于自作?还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无因无缘的偶然呢?”

“舍利弗学友!老与死的发生,不是由于自作,也不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无因缘,而是因为诞生了的缘故。”

“拘絺罗学友!那诞生,是由于自作?还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无因无缘的偶然呢?”

“舍利弗学友!诞生是因为‘有’的业力蓄积成熟缘故。”

就这样,尊者舍利弗一路追问,尊者拘絺罗一路解答:“有”的形成,是因为“取”;取的形成,是因为“爱”;爱的生成,是因为“受”;受的生成,是因为“触”;触的形成,是因为有“六入处”;六入处的生成,是因为“名色”;名色的生成,是因为“识”。

“拘絺罗学友!那识的生成,是由于自作?还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无因无缘的偶然呢?”

“舍利弗学友!识的生成,是因为名色的身心和合缘故。”

“拘絺罗学友!前面你说名色的生成,是因为识的缘故,后面又说识的生成,是因为名色的缘故,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应当怎么来理解呢?”

“舍利弗学友!我来打个比方,这样比较好理解。譬如,如果要将三根芦苇在空地上竖立,则三根芦苇必须辗转相依,才能鼎立起来。如果拿掉一根,其它两根就会立不住,而拿掉的那一根,也同样立不起来。识依于名、色的情形,就像这样,三者必须辗转相依,才能生长。”

听了尊者摩诃拘絺罗的这番解说,尊者舍利弗心中十分佩服,就以种种的赞叹来称扬他,并且说:

“拘絺罗学友,如果比丘能依于对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等的厌患、离欲、灭尽而说法,可以称他为法师比丘了。如果依着对老死等厌患、离欲、灭尽而修,则可以称他为依法次第修行比丘了。如果对老死等厌患、离欲、灭尽,不取着而解脱,则可以称他为现法涅槃比丘了。”

按语:

一、本则故事前段取材自《杂阿含第三九经》、《相应部第二二相应第五四经》,后段取材自《杂阿含第二八八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六七经》。

二、故事的前段,说明“识”、“色受想行”、“贪爱”等三支,在生死轮回中的相互关系,后段则以三支芦苇的竖立为譬喻,说明“识”、“名”、“色”辗转相依的情况,两者有许多共同处,而其中之一,就是“识只能依附于名色、四识住的身心中”,即不能单独生存的观念。这个观念,值得提供给“中阴身”即是“识”,或者说人死后的“识”会“漂流”多少天后,才去往生“投胎”的信仰者,一个重要的思惟参考。

三、什么是“名色”?“色”是指物质类的,应无疑义。而“名”呢?若依《杂阿含第二九八经》说,“受、想、行、识”等“四无色阴”,亦即五蕴中的四个非物质类组合,称为“名”。若依《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二经》说,“受、想、思(行)、触、作意”称为名。比对本则故事“识缘名色,名色亦缘识”的对称用法,“名”应不包含“识”比较妥当。

四、解脱者的识,“不会再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到处攀缘,只会看到缘起正法,而想要趣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杂阿含第二八八经》原经文作:“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与故事第六三〈遍寻不着瞿低迦的识〉,以及故事第九八〈阐陀的证入〉中,尊者阐陀长老的名言:“不复见我,唯见正法”相当一致,可以参考。

五、贪爱止息了,经中以油灯不加油(《杂阿含第二八五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五三经》),大火不加薪材(《杂阿含第二八六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五二经》),大树断了根(《杂阿含第二八三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五五经》)来形容,相当值得未解脱的我们略作揣摩。

六、故事的后段,说的都是深彻的佛法,又为佛法不限于佛说的一例。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