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教故事

盲人摸象 大萨他婆 

白象和狮子 比舍佉

锄头贤人的故事 八风吹不动

无尽灯 优波离 佛陀问病

三皈依 愚路尊者 还重吗?

一杯牛奶 金刚三昧定 

难陀出家 周利槃陀的故事

五官争功 天下第一傻瓜

一碗馄饨 目犍连救母

故事选读 地藏菩萨的故事

故事与典故 长老偈

上一页

   
 
阿含经故事选 (65)

庄春江编著

064 遍寻不着瞿低迦的识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摩揭陀国,住在首都王舍城东方的毗婆罗山七叶窟中。

那时,尊者瞿低迦也在王舍城附近的仙人山,住在黑岩石洞中,独自一人精进禅修。

尊者瞿低迦在禅修中,因禅定力的专注,获得了暂时的“意解脱”,但不久之后,又因定力不足而退失了。尊者瞿低迦继续努力,精进不懈,不久,又再一次地进入了“意解脱”。不过,和上一次一样,这回的“意解脱”,也只是暂时性的留驻,不久之后就又退失了。就这样,得证、退失,反复发生了六次。

虽然反复经历了六次退失,但尊者瞿低迦仍然不气馁的继续精进禅修,当第七次又证入解脱时,他心想:

“我独自在这里精进禅思,努力修行,为的是让自己能够从修行中成就获益。之前已经得证“意解脱”六次,也退失了六次,现在是第七次证入了,我应当把握这次机会,乘还没退失之前,以刀自杀,断绝这来自生理的干扰,以免又发生第七次的退失。”

当尊者瞿低迦这么打算时,恶魔王波旬知道了,心想:

“如果真的让这位比丘自杀成功了,他必然会离开我掌管的世界。不能让他自杀!我应当去告诉他的老师,来阻止他自杀。”

于是,恶魔王波旬就来到佛陀住处,告诉佛陀说:

“这位大智、大雄、大自在神力的成就者啊!你有一位被炽火攻心的弟子,正准备自杀呢!大牟尼!你应当去制止他,不要让他自杀了。哪有在世尊正法、律中修学的比丘,会因无法修成而自杀的道理呢?”

就在恶魔王波旬对佛陀讲这些话时,尊者瞿低迦举刀自杀了。

佛陀听了恶魔王波旬的这番激将之辞,同时也知道尊者瞿低迦举刀自杀了,就回答恶魔王波旬说:

“放逸的波旬!你一定是为了自己自私的目的才来找我的,哪里是为了瞿低迦呢!瞿低迦是位坚定于修学的比丘,他常让自己安住在禅定中,不论是在白天或在夜里,他都不顾自己性命精进勤修。他已经很清楚地明白,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生死流转的恐怖,而彻底的断除了贪爱,他已经摧毁了你们魔军的干扰,证得解脱,入涅槃了。”

听了佛陀这么说,失望的恶魔王波旬,觉得自己又失去了一位眷属,所以既懊恼又忧心,就悄悄地消失离开了。

恶魔王波旬一离开,佛陀就邀集了附近的比丘们,一同到仙人山的黑岩石洞,去探望自杀入涅槃的尊者瞿低迦。

远远地,世尊就看到在石洞内,枕臂卧在床上的尊者瞿低迦躯体,又看到有一股朦胧的黑雾,在尊者瞿低迦躯体的四周上下飘绕。于是,佛陀告诉比丘们说:

“比丘们啊!你们看到一股朦胧的黑雾,在尊者瞿低迦躯体的四周上下飘绕了吗?”

“世尊!看见了,正如您所说的。”

“比丘们!这是恶魔王波旬,在尊者瞿低迦躯体的四周上下飘绕,他正在找寻瞿低迦死后的识到哪里去了。然而,瞿低迦比丘举刀自杀时,心中没有丝毫的贪爱与执着,他的识已经入涅槃而不再有安住处了,哪里还找得到呢!”

佛陀这么说,是肯认尊者瞿低迦已经成就解脱,也就是受了“第一记”。

这时,恶魔王波旬又来找佛陀,对佛陀说:

“东、西、南、北、上、下,我遍寻不着瞿低迦的识往哪里去了。”

佛陀回应他说:

“这么一位坚定、一切无所求的修行者,他彻底的拔除了贪爱的根本,瞿低迦已经入涅槃了。”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九一经》、《相应部第四相应第二三经》、《别译杂阿含第三○经》。

二、七叶窟,大概是类似山洞的石窟,以洞前有七叶树而得名。佛入灭后,佛陀的诸大弟子,由大迦叶召集,就是在此地作佛灭后的第一次结夏安居,并进行第一次佛教圣典的结集。

三、仙人山,音译为伊师迦山。传说,过去有许多仙人(应该是指有成就的修行人)在此山中修道而得名。

四、波旬,依《佛本行集经》说,他是欲界内的统领,所以,他会阻扰想要断除欲贪的修行者,因为断除了欲贪,就不再是他所统领的欲界眷属了。《相应部第四相应第二四经》就说,波旬曾经跟踪、监视佛陀达七年之久,想要找出佛陀的不是,但都无所得。《阿含经》中,也有许多魔王波旬干扰佛弟子修学的纪录。依印度传统的世界观,众生的世界中,福报最上的是无色界,其次是色界(大梵天就属于这一界),最低的是欲界(包括六个欲界天、人间、三恶道等,参考《长阿含第三○世记经》)。欲界中最高的,是他化自在天,《瑜伽师地论》说此处有魔宫,大概就是魔王波旬的住处吧。

五、依本故事来推断,尊者瞿低迦应该是属于重禅定这类的修行者,若参考故事〈须深盗法〉,可知道还有一类不重“根本定”的修行者,同样也能证得解脱。故事中说,尊者瞿低迦所证入,然后又退失的“意解脱”,南传作“心解脱”,显然不是指生死解脱的“解脱”,而是定力的一类,因为生死解脱一证入就不会再退失的。依《相应部第四相应第二三经》英译本的批注,说定力的退失,与生理状况不佳有关。批注中并列举印度传统医学中所说的风病、胆病、痰病为例,说患这类慢性病的人,对禅定的修练,有一定负面的影响,这与平常人在生理状况不佳时,精神专注力也会变差类似。

六、尊者瞿低迦自杀死亡的那一刻,心中没有丝毫贪爱与执着而证入了解脱,这是极为特殊难有的。在《阿含经》中,自杀而得到佛陀“第一记”的,除了尊者瞿低迦外,还有尊者跋迦梨(《杂阿含第一二六五经》、《相应部第二二相应第八七经》)与尊者阐陀(《杂阿含第一二六六经》、《相应部第三五相应第八七经》)。后面这两位尊者,都是在疾病困顿,造成生理上极大痛苦的情形下发生的,所以,三个案例都与生理的干扰有关。而尊者跋迦梨死后的躯体四周,也和本则故事一样,有恶魔波旬遍寻其识不着的记载。

七、解脱者入灭后,识不再有安住处,这不是一般平凡人所能想象的,经典确实都是这样描述的。如《杂阿含第九六二经》形容说,解脱就像熄灭的火、断了根的树一样,“于未来世永不复起,若至东方;南、西、北方,是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杂阿含第六四经》则说,一般人的“识”,要在色、受、想、行等四个识所安住处(四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一旦离开了贪爱(如解脱者),识与“四识住”的攀缘关系就断了,两者的连结一旦断了,则“识无所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相应部第二二相应第三经》就说,色、受、想、行是“识之家”。此外,《杂阿含第三九经》也有相同的内容,连同与这些经相当的《中部第七二婆蹉衢多火喻经》、《相应部第二二相应第五四经》、《相应部第二二相应第五五经》,都可以与本则故事对照参考。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