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4-1)(总第069)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2.27

  佛陀的智慧是真谛,是清净的,发菩提心的人都应该以佛陀的智慧去观所观的境

提要:
 ·观外境观内心都没错,叫正观;观世音菩萨是观众生苦难而发起大悲心的
 ·佛陀的智慧是真谛,是清净的,发菩提心的人都应该以佛陀的智慧去观
  所观的境
 ·出家人只受供养,不得贸易,因为做买卖都离不开欲望
 ·出家人应以清净心受供养,以大悲心为众生培福
 ·要为释迦佛收徒弟,“法王座下又添孙”,佛教事业要有接班人

观外境观内心都没错,叫正观;
观世音菩萨是观众生苦难而发起大悲心的

修菩提心最重要的是要正观。观就是你怎么去看问题,要观外境还要观自己内心,如果看问题没有错,这叫正观。观世音第一个字就是观,观世音菩萨就是观听世间上苦难的音声,而发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

我们学佛法要从中正确理解这个观,观世音菩萨观众生是清净的观,所以叫真观清净观。我们对于外面的境不能观错,世俗生活里的人没有佛陀的智慧,对人世间的一切都看错了,所以佛说众生大颠倒。应该用清净心去观,所以心跟境都要观。

佛陀的智慧是真谛,是清净的,
发菩提心的人都应该以佛陀的智慧去观所观的境

我们讲过能观是智,所观是境,我们应该以佛陀的智慧去观所观的境,因为佛陀的智慧是真谛,是清净的。我们发菩提心的佛弟子都应该用清净的智慧去观,这样我们发的菩提心才是清净的、觉悟的、不颠倒的菩提心。世间上的一切都不清净,因为世间上一切造作、享受都离不开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这些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没有过错,色声香味触也没有过错,如果我们把这一切供养一切众生,供养师尊三宝这就不错了,因为你是清净的,你心里没有贪嗔痴的烦恼。所以五欲本身并没有过错,比如说财,我们用钱财去做弘法事业,这个财就没错。

出家人只受供养,不得贸易,
因为做买卖都离不开欲望

出家人应受供养,因为出家人离开了世俗,不能谋利,出家人赚钱那是违背了如来遗教。佛门里卖门票是错的,佛门里边的小卖铺、素食馆最好让在家人做,出家人不要插手。如果居士家里死了亲人,求出家师父给亲人回向超度,那么要以大悲心诵经回向,不要说诵《金刚经》多少钱,诵《药师经》多少钱。出家人只受供养不做买卖,凡是做买卖的都离不开欲望,财色名食睡第一个欲望就是财,钱并不肮脏,肮脏在你有贪心,有贪心就有毒。

出家人应以清净心受供养,以大悲心为众生培福

中国佛教因为受了儒教道教影响有点变样了。有的师父你供养他,他不收,人家就说他清高。出家人要以慈悲心受供养,这是为众生培福,而不是贪供养的钱财。我们不讲儒教的清高,我们是讲佛教的悲心。有的出家人说:“我自己福报不够,收了供养,我的福报要降低。”要知道你是福田僧呀,布施自己一点福报也是菩萨精神,应该让众生在你的福田里种下福报,何况你一出家就有大福报,怎么也用不完的。

要为释迦佛收徒弟,“法王座下又添孙”,
佛教事业要有接班人

如今佛门有个不太好的传统就是对法不重视不尊重,很多人只知道唸佛,不大肯深入经藏,所以懂得比较少。还有当师的很用功,就是不肯收徒弟,其实搞错了,不是你收徒弟,你是替释迦佛收徒弟呀,你要负责把他们培养好,可不要使释迦佛断绝子孙了啊!出家时有句话,“法王座下又添孙”,要使释迦佛的事业有接班人啊。当然收了徒弟不教育,这也不对。有人嫌收了徒弟太麻烦,修行也修不好,所以不收徒弟的出家人就被看成真正的修行人,这种思想也不对吧?比如我在这儿培养你们年轻一代是为我培养吗?等你们培养出来我也死了,是为释迦佛培养啊,一切为了三宝,一切为了众生,这就叫菩提心。为个人打小算盘,你的菩提心就不圆满。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