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佛学讲记 > 律海十门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9-2)(总第223)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2002.11.13)

不杀生是修慈悲心,对人起烦恼、动嗔恨心,就有伤慈悲心

提要:

  • 造恶业都离不开烦恼,烦恼不消灭,总有一天压不住

  • 能受戒、持戒,就有一种力量:犯戒的事决定不做

  • 今世培养起来的持戒习气,等流到后世,仍然会起止恶的作用

  • 解脱戒能使现世身口意三方面从烦恼造业中得到解脱

  • 不杀生戒,除了不杀害生命,还要做到不恼害众生

  • 不杀生是修慈悲心,对人起烦恼、动瞋恨心,就有伤慈悲心


造恶业都离不开烦恼,烦恼不消灭,总有一天压不住

造恶业都离不开烦恼,有烦恼,即使你不做出行为来,你心里的烦恼也是恶业,这叫意业。往往一个人心里的烦恼,如果没有力量消除它的话,总有一天压不住。

能受戒、持戒,就有一种力量:犯戒的事决定不做

那么戒的力量,譬如我们居士受了五戒,你自己愿意受戒、愿意持戒,你就会得到一种力量,不做杀、不做盗、不做邪淫、不做妄语、不做饮酒,你既然决定不做,那么你也不起这种念头,也不会因这种念头而增长烦恼,也不会没做就很难受,因为你已经决定不做了嘛。

今世培养起来的持戒习气,等流到后世,仍然会起止恶的作用

今世是如此,后世呢?你在今世培养起来的好的习气,比如不杀的习气,看见受苦众生,你非常慈悲、心肠软,那么你下一世也会这样。其他的戒也是如此,你这一世养成不偷的习惯,到下世你也没有这种念头去偷去抢。即使下一世有环境的引诱,但是你不杀不偷不盗的种子今世已经种下去了,这种种子下一世就会发生作用。即使你受环境的引诱,偶然因无知去干了一件坏事,你很快就会警觉,很快就会后悔,很快会觉得自己不对啊,下一次就不大敢做了,喏!这就是一个人的素质。我们修行就是修一个素质,把过去不好的习气改掉,好的习气培养起来。佛教培养的方法,就是以戒定慧来培养自己。

解脱戒能使现世身口意三方面

从烦恼造业中得到解脱

“由律仪戒进入定共道共二戒,能令诸漏根本灭尽,得无上涅槃,永不漏落三界,除发愿度生。”能海上师说:“谓由保解脱戒,现身三业有漏解脱。”解脱戒又称“保解脱戒”。“现身三业”就是今生的身口意,“有漏”,就是有烦恼,意思是能够使我们今生的身口意这三个方面从烦恼造业中得到解脱。身是如此,口也是如此,口因为烦恼而造的业表现出来就是口四恶:骗人、骂人、挑拨离间,讲无聊的话、哄人的话,意的方面无非是贪瞋痴。

不杀生戒,除了不杀害生命,还要做到不恼害众生

五戒还应该要学得广一点深一点,不能光停留在几个字上,“杀盗淫妄酒”,还应该要深入、要提高。拿杀戒来说,不仅仅不能杀生,而且不能够扰乱人家,叫作“不恼害众生”,“害”就是害了命,“恼”就是扰乱人家。这么一想,这个戒的范围就广了。不能够害人家命,也不能够伤害人家身体,那就包括不打人,打人就把人家打伤了,也是伤害。再想一想,杀人打人,使人家不安,那么你去扰乱人家,恼人家,把人家恼得很苦,也不对啊,也使人家受苦啊。

不杀生是修慈悲心,对人起烦恼、动瞋恨心,就有伤慈悲心

况且我们不杀生是修自己的慈悲心,你这样老是对人起烦恼,你的慈悲心也没有啊。这么一说,真正把戒学好、持好,理解得透,就包括要断你的烦恼。即使你有修养,你不扰乱人家,可你动了瞋恨心、厌恶心、气恼心,你也有不对啊,你起瞋恨心了,就有伤慈悲心。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