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裁缝师的怨言
优婆离:世尊在王舍城随意地住上一段时间后,便渐次游行前往毗舍离,当他终于抵达时,就住在大林的重阁讲堂。那时人们正在赶着各种建造工作,那些监工的比丘,也从人们那里获得衣服、饮食、床座与医药等丰富的供养。
有位穷裁缝师心想:“人们如此忙于建造,肯定不是寻常的事,而且那些监工的比丘,从人们那里得到衣服、饮食、床座与医药等丰富的供养。我何不也参与建造?”
于是穷裁缝师便捏泥、作砖,并搭了一个鹰架。但因他并无这方面的技巧,所砌的墙倾斜而倒塌了。当他第二次、第三次砌墙时,同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这时穷裁缝师感到十分烦恼,低声地抱怨:“诸沙门释子①教导、教诫那些提供衣服、饮食、床座与医药的人,而我身为穷人,便无人教导、教诫我任何建造营事。”
比丘们听到这话,将之禀报世尊。世尊以此因缘而说法,告诉诸比丘:“诸比丘!我允许把建造的工作分配出去,负责监工的比丘应当注意,要快速有效地盖起精舍,要修补毁坏与破损处。”
鹧鸪之梵行
世尊在毗舍离随意地住了一段时间后,就渐次游行至舍卫城。那时,有六比丘②的随从比丘走在以世尊为首的僧伽之前,占用住处与床位,并想:“这位置要给我们的和尚,这位置要给我们的教诫师,这位置要给我们自己。”当舍利弗尊者在世尊与众比丘之后到达时,所有的住处与床位都已被占用。找不到床位,他于是坐在树下。当夜将尽,天将破晓时,世尊起床,轻轻地咳了一声,舍利弗尊者也咳了一声。
“谁在那里?”
“世尊!是我,舍利弗。”
“你为何坐在那里,舍利弗?”
舍利弗尊者于是告诉世尊其中的原委,世尊以此因缘召集众比丘,问他们自己听到的是否真实?他们给予肯定的回答后,世尊便呵斥道:“诸比丘!这种行为不会使未信者生信,也不会使已生信者增长信心;相反地,它使未生信者更无信心,又会伤害一些已生信心者。”
世尊对众比丘呵斥、说法后,说道:“诸比丘!谁应得到第一座、第一水与第一食呢?”
有些比丘回答应是刹帝利种出家者;有些比丘回答应是婆罗门种出家者……居士种③出家者;还有些比丘认为应是能复诵经藏者、复诵律藏者、说法者……;应是得了初禅者……第二禅者……第三禅者……第四禅者④……;应是入流者……一来者……不来者……阿罗汉⑤……应是获得三明者;又有比丘认为应是获得六神通者⑥。最后,世尊对比丘们说:
“诸比丘!从前在喜马拉雅山下有棵巨大的榕树,树下住着鹧鸪、猴子与象三个伙伴,他们互相都不尊重、不恭敬、不和合。他们想道:“若能知道我们三个之中谁最年长,那么便应恭敬、尊重、尊敬、供养他,并听从他的忠告。”
“鹧鸪与猴子向大象问道:‘你记得的最早的事情是什么?’
“当我还是头幼象时,我曾从这棵榕树上跨过,那时此树从我的腿间穿过,树顶刚好擦到我的腹部。”
“然后,鹧鸪与大象问猴子:‘你记得的最早的事情是什么?’
“当我还是只小猴子,我曾坐在地上,一点点地吃着这棵榕树树尖的新芽。”
“然后,猴子与大象问鹧鸪:‘你记得的最早的事情是什么?’
“在某处有一棵大榕树,我吃了它的一粒种子,后来到此地排泄,这棵榕树就由那颗种子长出。所以,我比你们年长。”
“猴子与大象于是对鹧鸪说:‘你比我们年长,我们应恭敬、尊重、尊敬、供养你,并听从你的忠告。’从此,鹧鸪又教猴子与大象受持五戒,它自己也受持五戒。它们互相礼让、尊重,彼此体谅。身坏命终之后,它们投生善趣,生到天界。这就是所谓的‘鹧鸪之梵行’。
恭敬年长者,是人通晓法,
称誉当下得,来世生善趣。
“诸比丘!这些动物尚可互相礼让、尊重,彼此体谅,应试着向他们学习。如果你们对他人宣称自己在修习法与律,但行为却粗鲁,不尊重别人,生活上也不互相体谅,这种行为不会使未信者生信,也不会使已生信者增长信心;相反地,它使未生信者更无信心,又会伤害一些已生信心者。”
译注:
①“沙门”是印度人对各类出家者的通称,意指“净志”或“息心”。佛陀于证悟后,创立佛教僧伽,也依沙门生活的方式生活,因为佛陀出身于释迦族,所以印度人就称依佛陀出家之弟子为“沙门释子”。
②佛世时有六位恶比丘,他们好乐勾结群党,不守规矩,做许多恶事,佛陀制定戒律多因他们的行为而起。又称为“六群比丘”。
③佛世时,居士种姓是指吠舍种姓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与现代对此词的诠释稍有不同。
④初禅至第四禅,是属于色界的四种禅定。诸禅由称为“禅支”的心所而分别,通过逐一舍弃较粗的禅支,增强定力以提升较微细的禅支,即能进入较高的禅定。初禅有寻、伺、喜、乐、一境性等五禅支;第二禅有喜、乐、一境性;第三禅有乐、一境性;第四禅有舍、一境性。
⑤这四者即是获得四种果位者。入流者意指进入圣者之流,至多生于欲界七次,一来者至多生于欲界一次,不来者不再生于欲界,他们其后必定得正觉而入涅槃。
⑥六神通为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与漏尽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