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亲近释迦牟尼佛 (45)
  ——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斯里兰卡 髻智比丘著 释见谛 牟志京 汉译

第九章 弘法前二十年的尾声(续)

傍晚,他从独处静默中起身,到世尊处,向他禀报所发生的事。

“弥醯!当心的解脱尚未成熟之时,有五种事能令之成熟。哪五种呢?其一,比丘要有善友与善同伴。其二,比丘要为具戒者,以别解脱律仪①防护,圆满正行与行处②,见微细的罪过也感怖畏,以受持学处而学。其三,比丘可任意无困难地或自制地谈论关于断除烦恼、心得解脱,以及导致完全离欲、远离、止息、寂静、证智、觉悟、涅槃,亦即谈论少欲、知足、闲居、远离尘俗、精进、戒法、禅定、智慧、解脱与解脱知见。其四,比丘精进于舍断不善法,而受持善法,对善法其心坚定、不懈、不倦。其五,比丘要有智慧,要有圣人如实知生灭的智慧,此智慧可导向苦的灭尽。

“如此,当比丘有善友与善同伴,便可期望他成为持戒者……他便可任意地……谈论关于断除烦恼……他精进于舍断不善法,而受持善法,……他有圣人如实知生灭的智慧,此智慧可导向苦的灭尽。

“但是,比丘为了建立此五法,更应熟悉四法。即应修不净观(观察身体的种种不净)以舍断贪欲;应修慈悲观以舍断瞋恚;应修入出息念以去除散乱;应修无常观以舍离我慢。人若能观察无常,他心中便能建立起无我想;当无我想者舍离我慢,当下即是涅槃。”

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低劣与微细之念,诱惑人心且飘动;

不了知心中诸念,此心随逐故迷失。

了知心中之诸念,以正念而驱散彼,

驱尽妄念之觉者,再无诱惑动其心。

罗睺罗尊者灭尽诸漏

注释者:佛陀的儿子到了二十岁时,便受具足戒(不足二十岁,不可受具足戒)。传说中,佛陀在那一年为他开示,令其得证阿罗汉果。

阿难: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当他独自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解脱所需的法在罗睺罗的心中已经成熟,我何不引导他灭尽诸漏?”

世尊于清晨著下衣,持钵与大衣,入舍卫城乞食。乞食毕,饮食后归来,他对罗睺罗尊者说:“罗睺罗!带上座具,让我们今天一同到安陀林。”

“是的,世尊!”罗睺罗尊者答道。便持座具,跟随世尊身后。此时,跟随世尊的还有数千位天人,他们想:“今天世尊将引导罗睺罗尊者灭尽诸漏。”

世尊进入安陀林后,坐在树下为他设好的座位上。罗睺罗尊者向世尊敬礼后,坐于一旁。坐定之后,世尊说:

(甲一)“罗睺罗!你认为眼是常或无常?”

“世尊!无常。”

“那么无常是苦或乐呢?”

“世尊!是苦。”

“那么,把无常、苦、变异之法视为:‘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有’,如此恰当吗?”

“世尊!不恰当。”

(甲二)“罗睺罗!你认为诸色是常或无常?”……

(甲三)“罗睺罗!你认为眼识是常或无常?”……

(甲四)“罗睺罗!你认为眼触是常或无常?”……

(甲五)“罗睺罗!你认为以眼触为缘而生起的一切受、想、行、识是常或无常?”……

注释者:从一至五的相同句型接着重复地用在(乙)耳与声;(丙)鼻与香;(丁)舌与味;(戊)身与触;(己)意与法。

阿难:“罗睺罗!明白这些的有闻圣弟子,厌离眼根、色尘、眼识与眼触,他也厌离以眼触为缘所生起的一切受、想、行与识。

“他厌离耳根、声尘……厌离鼻根、香尘……厌离舌根、味尘……厌离身根、触尘……厌离意根、法尘……

“他以厌离而离欲,离欲而得解脱;当心获得解脱时,他便生起‘解脱’之智,证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

世尊开示后,罗睺罗尊者对世尊所说十分欢喜。且开示结束时,罗睺罗尊者的心因不执取而解脱诸漏。数千位天人也获得清净无染的法眼:“凡是生法者,即是灭法。”

注释者:在此之后的六个雨季,亦即第十四到第十九个雨安居,是在不同的地方度过的,第二十个雨安居而又在舍卫城的祇园度过。根据注释书的记载,佛陀当时已决定把舍卫城作为定期雨安居的场所,同时他也指派阿难长老为其终身侍者。根据藏经所载,那一年发生了两件不寻常的事。他们分别为化度大盗央掘摩罗,以及佛陀的反对者企图诬蔑佛陀。

译注:

①此即波罗提木叉,因受持各别的学处,能解脱各别的烦恼与苦果,所以称为“别解脱”;“律仪”即防护、是依身、语的不犯而名。

②“正行”是指一切的戒律仪,身、语、意皆不违犯。“行处”意指范围,比丘宜行于不违犯律仪的场所。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