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亲近释迦牟尼佛 (61)
  ——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斯里兰卡 髻智比丘著 释见谛 牟志京 汉译

第十章 中期 (续)

如何辨识阿罗汉

阿难: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东园之鹿母讲堂。一天傍晚,他从独处静默中起身,坐在房外的门廊上。此时,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面前,敬礼后,坐于一旁。

其时有七位螺髻的苦行沙门、七位尼乾陀徒、七位裸形的苦行沙门、七位身著单衣的苦行沙门、七位游行沙门,全都蓄长发、长爪,带着各式的沙门用具,从世尊不远处走过。波斯匿王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合掌向诸苦行沙门,自报其名:“诸长老!我是憍萨罗之王波斯匿。”如此三遍。

这些苦行沙门走过后,他回到世尊身边,敬礼后,坐于一旁。他问道:“这一行人中可有住世的阿罗汉,可有向阿罗汉道者?”

“大王!身为在家者,你享受感官欲乐,为儿女羁累,用波罗奈来的檀香,著戴花环,涂香敷脂,穿金戴银,要辨识阿罗汉或向阿罗汉道者,于你实非易事。一个人的戒行,只有在与其同住,在长时期里,既不疏忽观察,亦不欠缺理解,方可得知。一个人的清净,只有在与其交谈方可得知……一个人的坚忍,只有在逆境中方可得知……一个人的知解,只有在与其讨论,在长时期里,既不疏忽观察,亦不欠缺理解,方可得知。”

“真是稀有啊!世尊!如来以上所言,真是不可思议啊!我手下有密探,在乡下访察毕,以所扮盗匪之相进入宫中。我一时被其蒙蔽,唯在后时,方知实情。一旦他们洗尽尘土,澡身沐浴,以香涂身,须发修齐,穿着白衣,他们便尽情耽溺于五欲乐中。”

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知人知面难知心,匆匆一瞥难评断。

未调伏者游于世,穿戴伪装调伏者,

有人躲于面具后,外表无光内不净,

犹如泥塑假珠宝,亦如镀金铜文钱。

伽蓝经

阿难:一次,世尊与众多比丘次第游行于憍萨罗国,他抵达一个属于伽蓝族的村落──羁舍子。当羁舍子的居民听到世尊抵达的消息,他们到他面前,并问他说:“世尊!一些沙门与婆罗门到羁舍子来后,只宣讲自己的教义,并辱骂、毁谤、谴责与怒斥其它的教义。其他的沙门与婆罗门到羁舍子来后,也只宣讲自己的教义,并辱骂、毁谤、谴责与怒斥其它的教义。我们为此迷惑不解,并对他们产生怀疑。世尊!这些沙门尊者中,谁说的是真实的,谁说的是虚伪的呢?”

“伽蓝人!你们的迷惑是当然的,你们的疑惑是当然的,你们在本应生疑之处起疑。伽蓝人!不要满足于人言,或传统,或民间传说,或传世经典,或推测,或逻辑思辨,或有重要性的证据,或评量后欢喜某观点,或藉他人的能力,或作是思惟:‘此沙门是我等之师。’当你们自知:‘此说实为不善,当受谴责,为智者所诃毁,若采纳并付诸实践,必引生过害与苦恼。’那么你们就应舍断它们。伽蓝人!你们认为如何:起于人心中之贪,是为了善或恶呢?”──“为了恶,世尊!”──“人既起贪心,就为贪所制伏,心为贪所缠扰,因而或杀生,或偷盗,或邪淫,或妄语,或教唆他人如是作,这必将为他带来长久的过害与苦恼。”──“是的,世尊!”──“伽蓝人!你们认为如何:人既起瞋心……?人既起痴心……?”──“是的,世尊!”──“伽蓝人!你们认为如何:以上诸事,是善或不善?”“不善,世尊!”──“是有罪或无罪?”──“有罪,世尊!”──“为智者所诃毁或赞扬?”──“智者所诃毁,世尊!”──“若采纳并付诸实践,它是否将引生过害与苦恼,你们对此事的看法为何?”──“世尊!若采纳并付诸实践,它将引生过害与苦恼。我们对此事的看法如此。”──“因此,伽蓝人!这些便是我为何要对你们说这些话的原因:‘伽蓝人!不要满足于人言……或作是思惟:‘此沙门是我等之师。’当你们自知:‘此说实为不善……’就应舍断它们。’”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