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亲近释迦牟尼佛 (71)
  ——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斯里兰卡 髻智比丘著 释见谛 牟志京 汉译

第十二章 教义

各种问题

叙述者:“无上医王”所“善说”的“法”是什么呢?它是一种世界观吗?它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吗?

阿难:一时,佛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一位名为赤马的天人深夜前来见世尊,敬礼之后,问道:“世尊!可有世界之尽头,人不生、不老、不死,亦不再生,能步而知、而见,或至彼处否?”

“朋友!彼世界之尽头,人不生、不老、不死,亦不再生,能步而知、而见,或至彼处──此非我所说。然而,我亦不说不至彼世界之尽头,有苦之尽头。我于这一寻有想与心之身体中,而说此世界、世界的生起、世界的止息、通往世界止息之道。

未曾远游行,而得世界边,

无得世界边,终不尽苦边。

以是故牟尼,能知世界边,

善解世界边,诸梵行已立。

于彼世界边,平等觉知者,

今世与后世,无有所求者。”

一时,世尊在憍赏弥申恕林,他拾起一些叶子拿在手中,问诸比丘:“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是我手中的叶子多,还是林中树上的叶子多?”

“世尊!拾在手中的叶子少,林中树上的叶子甚多。”

“同样地,诸比丘!我证知的法多,告诉你们的少。为何我不说呢?因为它们无法带来利益,不增益梵行,无法趋向离欲、离贪、灭尽、寂止、证智、觉悟与涅槃,所以我不说。那么,我告诉你们的是什么呢?“此是苦,此是苦集,此是苦灭,此是灭苦之道。”这便是我对你们所说的。为何说此呢?因为它们能带来利益,增益梵行,趋向离欲、离贪、灭尽、寂止、证智、觉悟与涅槃。所以,诸比丘!你们的修道应是:‘此是苦,此是苦集,此是苫灭,此是灭苦之道。’”

叙述者:如此看来,“法”并非在完整诠释内在或外在的世界。那么,它是否是个形而上的体系——是个具有一致性的逻辑系统呢?如果是的话,那么,这个系统的前提又是什么呢?

阿难:那时,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有裸形外道迦叶前来,寒暄后,对世尊说:“我们欲向乔达摩尊者请益,请乔达摩尊者赐教。”──“此时不宜问答,我们即将行入聚落。”如此三问、三答,最后他说:“我们所问不多,乔达摩尊者。”──“那么,随你所问吧,迦叶!”

“乔达摩尊者!你认为如何?苦是自作的吗?”“别如此说,迦叶!”“那么,苦是他作的吗?”──“别如此说,迦叶!”──“那么,苦是自作,也是他作的吗?”──“别如此说,迦叶!”──“那么,苦非自作,也非他作,是偶然的吗?”──“别如此说,迦叶!”──“那么,苦不存在吗?”——“苦不存在并非事实,苦实存在,迦叶!”──“如此,乔达摩尊者不知苦、不见苦吗?”──“我不知苦,不见苦并非事实,我实知苦、见苦,迦叶!”

一时,又有行者郁低迦前来见世尊,寒暄之后,坐于一旁,问世尊说:“乔达摩尊者!世界是永恒的,唯此是真实的,其余皆是虚妄的,你认为如何?”──“此问我不答,郁低迦!”──“那么,世界非永恒,唯此是真实的,其余皆是虚妄的,你认为如何?”──“此问我亦不答,郁低迦!”──“那么,世界有边,唯此是真实的,其余皆是虚妄的,你认为如何?”──“此问我亦不答,郁低迦!”──“那么,世界无边,唯此是真实的,其余皆是虚妄的,你认为如何?”──“此问我亦不答,郁低迦!”──“灵者即此身,唯此是真实的,其余皆是虚妄的,你认为如何?”──“此问我亦不答,郁低迦!”──“那么,灵与身两者相异,唯此是真实的,其余皆是虚妄的,你认为如何?”──“此问我亦不答,郁低迦!”──“那么,如来死后存在,唯此是真实的,其余皆是虚妄的,你认为如何?”──“此问我亦不答,郁低迦!”──“那么,如来死后不存在,唯此是真实的,其余皆是虚妄的,你认为如何?”──“此问我亦不答,郁低迦!”──“那么,如来死后既存在亦不存在,唯此是真实的,其余皆是虚妄的,你认为如何?”──“此问我亦不答,郁低迦!”──“那么,如来死后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实的,其余皆是虚妄的,你认为如何?”──“此问我亦不答,郁低迦!”

“何故乔达摩尊者不回答上述所问?到底乔达摩尊者答复了什么?”

“郁低迦!我由证知而为弟子说法,是为净化众生,为超越愁、悲,为息灭苦、忧,为成就真实目标,为现证涅槃。”

“乔达摩尊者,所言之法可为一切世间,或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世间,提供脱苦之道?”

如是所说后,佛陀即沉默不语。

此时,阿难尊者想:“游行者郁低迦最好别产生这种恶成见:‘当我问沙门乔达摩我所特有,他人无有的问题时,他被问倒而不作答,莫非他无能力回答?’这想法对他会有长久的伤害与痛苦。”如此,他对郁低迦说:“郁低迦友!我为你说一譬喻,某些智者能因譬喻而了知所说义,假设某位国王有一都城,拥有深壕、高墙、堡垒,只留一门。国王派一位聪明贤能的守门人,阻挡不识者,而放行所识者;又曾亲自环城巡视,未见缝隙、洞孔,可容猫窜越。他因而知一切众生,凡其身大小若超过某尺寸者,欲出入其城,必经此门──与此理同,郁低迦友!如来不作此想:‘一切世间,或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世间,能依此得一脱苦之道。’其想实为:‘自苦之世间已曾脱出,今脱出、当脱出者,他必藉由舍断五盖(欲贪、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等削弱智慧的烦恼);善系心于四念处,并修习七觉支而达成。’你向世尊所提出的问题,因问法错误,因此世尊不回答。”

译注:

① 一英寻(约1.8公尺)。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