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教义
(续)
一时,游方沙门婆蹉来世尊处,寒暄之后,便问道:“你认为如何?乔达摩大师!我存在吗?”如此说后,世尊沉默不语。“你认为如何?乔达摩大师!我不存在吗?”佛陀再次沉默不语。游方沙门婆蹉便从座起而离去。他离去后不久,阿难尊者问世尊:“世尊!为何世尊对婆蹉的质问,不予回答呢?”
“当我被问:‘我存在吗?’我若回答:‘存在’,便落入持常见者的信仰中。当我被问:‘我不存在吗?’我若回答:‘不存在’,便落入断灭见者的信仰中。复次,当我被问:‘我存在吗?’我若回答:‘存在’,如何得与我所知的‘诸法无我’相容?当我被问:‘我不存在吗?’我若回答:‘不存在’,那么,游方沙门婆蹉会变得更加迷妄,而以为:‘我确曾存在,而今不存在。’”
一时,佛住舍卫国。那时,有许多各种外道的游方沙门与婆罗门,到舍卫城乞食。他们持不同的观点、意见与概念,并以其独有的见解获得供养。有些沙门与婆罗门,主张并相信“世界是永恒的,唯此是真实的,其余皆是虚妄的”;又有些人主张并相信其余的九见之一①。他们彼此口角、争吵、辩论,又出口伤人:“法是如此;法并非如此!法并非如此;法是如此!”
那时,有数位比丘乞食归来,将此事禀报世尊。世尊说:
“诸比丘!往昔舍卫国曾有一王,告诉某人说:‘来!集合舍卫城中所有的生盲者。’‘是的,大王!’他回答。如是集合众盲之后,报告国王,国王说:‘向他们展示一头象。’他如此做了,对诸盲者说:‘你们这些生盲者,象就是如此。’于是,他向其中一些人展示象头,向其他人展示象耳,向其他人展示象牙,向其他人展示象鼻,向其他人展示象身,向其他人展示象腿,向其他人展示象臀,向其他人展示象尾,向其他人展示象尾须。之后,他到国王处,禀报他所做的事。国王到诸生盲者处,问道:‘已向你们展示一头象了吗?’——‘是的,大王!’——‘那么,就描述一下大象像什么吧!’此时,那些得示象头者说:‘大王!象如坛。’得示象耳者说:‘象如箕。’得示象牙者说:‘象如犁尖。’得示象异者说:‘象如犁耙。’得示象身者说:‘象如谷仓。’得示象腿者说:‘象如柱石。’得示象臀者说:‘象如臼。’得示象尾者说:‘象如杵。’得示象尾须者说:‘象如帚。’他们彼此以拳相击,叫喊着:‘象是如此;象并非如此!象并非如此;象是如此!’国王见了感到欢喜,诸外道游方沙门也是如此,盲而无眼。所以,他们彼此口角、争吵、辩论,又出口伤人:‘法是如此;法并非如此!法并非如此;法是如此!’”
叙述者:如此说来,把佛陀的教法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或一个建立于逻辑的形上学系统,似乎都是错误的。那么,它是不是一种合乎道德的戒律,是不是一种信仰的启示宗教②,或只是单纯的一套禁欲的行为法则?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佛陀所教导的教义进行一次俯瞰。事实上,从经典所含括的素材看起来,其素材性质更像是制作地图用的,可以让每个人制作自己的地图,但大家的方向都是相同的。这些对种种经验具有导向作用的描述,事实上使一个人能略知自己的所在,并判断下一步的去向。经典所描绘出的,并非只是一个单一性的说明,实际是一套重复性的说明。对存在作仔细的检查,人们总是发现隐藏在表相下面那海市蜃楼般的,似是而非的幻相,其究竟终不可得。在经典里所呈现的难以计数的不同层面,包括对其中某些层面以各种组合、情境所作出无数次的反复叙述,让人联想到一组可以为制作地图之用的航空照片。经典的各层面都导向灭苦,而四圣谛则可视为这个罗盘的四个方向,让我们试着利用这些素材作出一个地图的样品。因为事情总得从某个地方开始,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不妨以“生”为底线,“生”就如同“死”,对普通人来说是个天天际遇的现实,但同时又是一个不可破解的谜。
译注:
① 十种见:关于其内容可参阅本章前文郁低迦与佛陀之一段问答。
②启示宗教:指该宗教的教义与经典,是来自于天神的神秘传授,如基督教、犹太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