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如何安住于心,随观心识?
“比丘心为贪欲所染,知其为贪欲所染;心不为贪欲所染,知其不为贪欲所染。心为嗔恚所染,知其为嗔恚所染;心不为嗔恚所染,知其不为嗔恚所染。心为愚痴所染,知其为愚痴所染;心不为愚痴所染,知其不为愚痴所染。心昏沉时,知其昏沉;心散乱时,知其散乱。心广大时,知其广大;心不广大时,知其不广大①。心超越时,知其超越;心不超越时,知其不超越。心专一时,知其专一;心不专一时,知其不专一。心解脱时,知其解脱,心未解脱时,知其未解脱。
“如是,他安住于心,随观内心;或外心;或内、外心。
“或他安住于心,随观生法;或灭法;或生、灭法。
“或他建立起‘有心’的正念,如此建立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与念。他无所依而住,不执著世间任何事物。
“比丘如是安住于心,随观心识。
“比丘如何安住于法,随观诸法?
“比丘安住于法,随观诸法,即依五盖随观诸法。比丘如何观之?
“当心对五欲生起贪欲时,他了知:‘我内心对五欲生起贪欲’;当心对五欲不生贪欲时,他了知:‘我内心对五欲不生贪欲’。他也了知对五欲未生之贪欲如何生起,对五欲已生之贪欲如何舍断,对五欲已舍断之贪欲如何于未来不生起。当生起嗔恚时……当生起昏沉时……当生起掉举与忧悔时……当生起疑惑时……他了知已舍断之疑惑如何于未来不生。
“如是,他安住于法,随观内法;或外法;或内、外法。或他安住于法,随观生法;或灭法;或生、灭法。或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如此建立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与念。他无所依而住,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比丘如是安住于法,随观诸法,依五盖随观诸法。”
“比丘安住于法,随观诸法,即依五取蕴随观诸法。比丘如何观之?比丘了知:‘此是色,此是色生起,此是色坏灭。此是受,此是受生起,此是受坏灭。此是想,此是想生起,此是想坏灭。此是行,此是行生起,此是行坏灭。此是识,此是识生起,此是识坏灭。’
“如是,他安住于法,随观……
“比丘如是安住于法,随观诸法,依五取蕴随观诸法。
“复次,比丘安住于法,随观诸法,即依六内入处与六外入处随观诸法。比丘如何观之?比丘了知眼根与色尘,了知缘此两者而生起的结,了知未生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之结如何舍断,了知已舍断之结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他了知耳根与声尘……了知鼻根与香尘……了知舌根与味尘……了知身根与触尘……了知意根与法尘,缘此两者而生起的结;……了知已舍断之结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是,他安住于法,随观……
“比丘如是安住于法,随观诸法,依六内入处与六外入处随观诸法。
“复次,比丘安住于法,随观诸法,即依七觉支随观诸法。比丘如何观之?比丘内心生起念觉支时,了知:‘内心有念觉支。’或内心无念觉支出现时,了知:‘内心无念觉支。’他了知未生之念觉支如何生起,已生之念觉支如何修习圆满。当他生起择法觉支时……生起精进觉支时……生起喜觉支时……生起轻安觉支时……生起定觉支时……生起舍觉支……他了知未生之舍觉支如何生起,已生之舍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如是,他安住于法,随观……
“比丘如是安住于法,随观诸法,依七觉支随观诸法。
“复次,比丘安住于法,随观诸法,即依四圣谛随观诸法。比丘如何观之?比丘如实了知:‘此是苦’、‘此是苦之集’、‘此是苦之灭’、‘此是导致苦灭之道’。
“如是,他安住于法,随观内法;或外法;或内、外法。
“或他安住于法,随观生法;或灭法;或生、灭法。
“或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如此建立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与念。他无所依而住,不执著世间任何事物。
“比丘如是安住于法,依四圣谛随观诸法。
“诸比丘!凡修此四念处达七年者,……遑论七年,……七天……可得二果之一:于现法证得究竟智,或得不还果。
“诸比丘!我今为汝等说明四念处之集起与灭坏:身依食集起而集起,依食灭坏而灭坏。受依触集起而集起,依触灭坏而灭坏。心依名色集起而集起,依名色灭坏而灭坏。法依作意集起而集起,依作意灭坏而灭坏。
“一切诸法以欲为根本,从作意生起,从触集起,以受为趣归,以定为上首,以念为增上,以慧为最上,以解脱为核心。
“若欲护己,当修习四念处,若欲护人,当修习四念处。护己即护人,护人即护己。”
译注:
①依菩提比丘的注释,心广大是指由低的禅定升到高的禅定,心不广大表示没有禅定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