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寓言的哲理】(7)

猕猴救月

乃往古昔,有一闲静林野之处,有群猕猴游住。于此时诸猕猴游行,渐至一井。乃观井底,见彼月影。既见月已,诣猴王处白言:“大王应知,其月现堕井中。我等今应速往拔出,依旧安置。”

是诸猕猴,咸赞言:“善!”便相议曰:“云何方便,可能拔月?”其中或云:“不须余计,我等连肱为索,而拔出之。”

时一猕猴,在井树上,攀枝而住,其余一一次第以手相接。猕猴既多,树枝低下欲折。时彼最下近水之者,搅水乱月。由水浑故,月便不现。树枝便折,一时堕水,被溺而死。
时有诸天,而说颂曰:
“时诸痴猕猴,为彼愚导师,
悉堕于井中,救月而溺死!”

翻译:
很久以前,在一处幽静的山林里,住了一群猕猴。猕猴们到处游玩,来到了一口水井旁边。他们往井底一望,看见月亮的影子在里面。他们看见这月亮后,就跑到猴王跟前,对猴王说:“大王!你知道吗?月亮现在掉到井里去了。我们现在应该赶紧去把它捞出来,放在原来的地方。”

猕猴们都赞成说“好!”又互相商量道:“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月亮捞出来呢?”其中一只猕猴说:“不需要其他什么办法,只要我们手臂拉着手臂,连成一根长绳,就能把月亮捞出来。”

于是一只猕猴攀住井边树上的枝条,其余的猕猴一只一只依次手拉着手,互相连接起来。好多只猕猴吊在一起,树枝低垂下来,都快折断了。最下面那只挨近水面的猕猴搅着水,想把月亮捞出来。水一搅浑,月亮便看不见了,树枝一下折断,猕猴们都掉进水里,被淹死了。

这时天神们说一颂诗道:

“此等猕猴痴,充当愚导师,
全堕入井中,救月而淹死!”

      偈曰:
             糊涂的师父,糊涂的门徒,
             授受糊涂法,一起糊涂死。
 
杉树和荆棘

   

  杉树非常瞧不起身边的一丛荆棘,忍不住教训它:“你一点用处也没有,看我,谁都会请我去搭屋顶、盖房子,做各种有用的东西。”没想到荆棘满不在乎:“我倒不这么认为,相反觉得你好可怜,当你身受斧、锯加身的痛苦时,你就不会愿意长成一棵杉树,而宁愿自己是一丛荆棘。”  

人生智慧:
这这个故事涉及到各人的价值观念问题,有人支持杉树,有人羡慕荆棘,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很难下定论。

这根本就是两种人生态度。杉树一直向上伸展生长,积极向上,为了自己能做贡献,不惜牺牲自己终止生命。而荆棘其貌不扬,不为人所用,默默无闻,自由自在的生长,也是别有一番人生乐趣。如果想开了,会发现各有各的优点,不必一定要为了己见而否定另一方。不过也不是想当杉树就有杉树的机会,如果你是一丛不起眼,不为人知的荆棘,不妨想想杉树下场,就能避免心理的不平衡了。

                         (摘自《伊索寓言与人生智慧》)

佛子觉悟:
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世间上的人往往庸庸碌碌,虽有所辛苦,但无大作为;一种是个性怪僻独自孤高,心嫉言刺,所谓“世外隐士”之类。

如今佛门弟子,亦有两类:一类是胸无大志,不学佛法,不断烦恼,不乐证果,不求佛道;或求人天福报,或以唱念虚度时光,不知逃东往西,烦恼随身;不知心不净则土不净,心怀贪瞋痴,亦无极乐可登;贪图五欲乐,执着世俗情,难免三涂苦;愚昧无知,邪见造业,忙碌一生,亦伤自身法身慧命。另一类人盲修瞎练,独鸣孤高,不能合群,不愿深入经藏亦不树立法幢,把度众生事业看成非解脱之道,笑人讲经说法为瞎凑热闹。

菩萨“自苦他安乐”,为求众生成佛道,亦为自身圆满菩提功德,并非随世俗流而毁大志,亦非自我潇洒而始终不能成才。
(智地)

   上一页         下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