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禅宗】(13)            
 又名一心禅、非次第禅、祖师禅
 

乐在禅中⑥ 

人生中真正的要务就是生活本身。只是众生不晓,穷年放心外逐,把人生建立在外物上,而把自己内在的生命挖空。真正的人生就应该建立在当下的生活中。人生的目的生命的意义就在此当下的生活中去寻求,去获得。

“生活在今天,不焦虑将来。即使是在为明天作准备,也把它当作今天应尽责任的一部分。”禅宗教导我们专注于当下的生活,绝不将明天的重担放入心中。芙蓉道楷说得好:“先圣教人,只要尽却今时;能尽今时,更有何事?”
                            (摘自《顿悟人生》 陈文新著)

       入禅之门

              净慧法师讲于上海玉佛寺

第二讲 什么是禅 ⑤

从四祖开始,不但是传法打开局面,在生活资源方面,他自耕自食,自己来养活自己,才真正走出传法的困境。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广大的信众资源都是在弘扬教义的法师们掌握之下,传心地法门在当时还不能够被很多的人接受。没有信众资源,在生活上一定是很困难的。在中国托钵乞食行不通,又没有信徒资源,怎么办呢?在山区里只能自耕自食。四祖的道场号称住有1500人,自己开田,自己种粮食,自谋生活。由此以后,四祖传五祖,五祖传六祖,才真正使禅宗在中国开了花。达摩祖师开其端,二祖三祖承其绪,四祖五祖六祖正式开创一个规模。六祖以后,禅宗才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期间经过二百多年艰苦的传法阶段。中国禅宗的起源大略如此。
                        (摘自《入禅之门》净慧法师)

道信语录

8、佛之妙用

[原文] 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不非心。”(据《祖堂集》卷二)

[译文] 四祖道信(对法融)说:“千百种佛法门径,同归于方寸之心,无数美妙的德行,也都来源于此心。一切戒律、禅定、智慧法门以及种种神通变化,都已经具备在你的心中。一切烦恼业障,本不存在。一切因缘果根,都如梦幻。没有什么轮回三界可以脱离,没有什么菩提觉悟可以追求。人与非人,本性和本相都是平等的。大道虚渺空旷,绝无思索谋虑。这些通法,你如今已经获得,并不缺少,与佛有什么两样?再没有另外的道法了,你只要随心自在,无须观察作为,无须清澄自心,别生贪婪瞋怒之念,别怀忧愁疑虑之情,坦坦荡荡,无所障碍,任随已意,纵横不拘,不用作各种善事,不用作各种恶事,行、住、坐、卧之间,触目所见机缘,都是佛法的微妙作用。快乐无忧,所以称为佛。”法融问:“此心既然已经具备充足,请问什么是佛?什么是心?”四祖答道:“不是心就不会问佛,所问之佛实在就是心。”

[提要] 最后一句意为: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注释] ①法门——修行佛法获取佛果的方法、门径。
      ②方寸——指心。
      ③戒门、定门、慧门——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
                 佛教称为三学。
      ④因果——佛教认为任何思想言行都会引出相应的后果。因果指报应中
           的前因与后果。
      ⑤三界——处于生死轮回过程中的俗世三种境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⑥观行——以智慧观察真理并按真理行事。
                      (摘自《中国禅宗语录大观》袁宾编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