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八正道 (25)
        ──佛陀的安乐之道
(斯里兰卡)德宝法师 著 赖隆彦 译

此外,少了悲悯自己的基础,将无法真正对他人修习悲心。若我们出于贬抑个人,或相信自己不如他人重要,而尝试表现悲悯,那么我们行为的真正动力是讨厌自己,而非悲悯他人。同样地,若出于优越感而对他人提供帮助,我们的行为很可能是由傲慢所推动。如我们前面所见,真正的悲悯是来自有切身痛苦感受的柔软心,然后才能反映别人的痛苦。悲悯自己是建立在自爱、自重的健全基础上,它激发我们真诚地伸出援手。

对于这种激发,消防队员做了一个最好的示范。他们以英勇著称,愿意冒生命危险拯救身陷火场里的人,然而他们绝非刻意牺牲自己。他们不会贸然冲进火里,赤手空拳地去面对险境。反之,他们会做好一切预防措施,穿戴安全帽与重装备,审慎计划,靠着判断与技巧去决定救人。同样地,我们先做到对自己慈爱与悲悯,尽可能地净化自己的动机,并让心愈来愈清净与光明。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别人,同时也提升自己的心灵层次。

事实上,心中的自他区别比我们所了解的更模糊。我们习惯以何种态度对待自己,就会如何对待别人;习惯以何种态度对待别人,就会如何对待自己。这情况就像是和别人共享同一个碗里的食物,每个人到头来吃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因此,一定要仔细检视我们端出的是什么东西。

在坐禅的过程中,当修行不顺利或出错时,应检查我们是如何对待自己与别人。我们的反应是责怪或宽恕?焦虑或镇定?粗鲁或温和?耐心或暴怒?

虽然注意自己的过失,感受它们的后果,并承诺改进很重要,但自责与其他苛刻的做法则无意义。没有人会在受到责骂后感到平静,通常会退缩且变得愤怒、自卫或顽固。例如,试想某人正在努力减肥,若有一天未做例行运动,为了那个疏忽而咒骂自己:“你这个痴肥的懒惰鬼,你永远都无法改变!”你想他明天还会做训练吗?愚痴的心是冥顽不化的,是无知与痛苦的,我们因此才会做后悔的事。记得我们是因为自己的痛苦而犯错,有助于我们将悲心延伸到自己身上,而非苛责与自虐。

以慈悲的态度从事禅修与实践佛道尤其重要。我们修习佛陀的八正道是为了减轻痛苦,若因对修行抱持严苛或评断的态度,而增加自己的负担,无疑地可能很快便陷入更大的痛苦中,甚至可能被迫放弃。

西方学生似乎特别容易陷入这个心理陷阱。从我的东方观点看来,他们经常显得野心勃勃,刻不容缓,充满企图心且无安全感。当一开始禅修并发现心的泼猴本性时,便尝试立即控制它。他们压制心,并想单凭意志力来驱使它,但心不听任何人的命令,于是经常因而觉得受挫,并苛刻与严厉地对待自己。同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经验丰富的学生身上,他们因未能达到精神目标而感到失望。记得观看心与控制心不同,这对于所有佛教行者来说很重要。以温和与开放的态度观看心,让心得以安定与歇息,尝试控制心或控制修行呈现的方式,只会激起更多的不安与痛苦。

我们可开放并调柔自己的心。在禅修中,任何生起的事都不是失败的征象,只有失于观看一事。若妄念生起与持续,我们不应抗拒它们或痛责自己。反之,应平静与悲悯地运用正精进,去克服它们并提振心。

没有一个人是特别坏,世上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问题。所有未觉悟者都会有贪欲、慎患、嫉妒、骄傲、倒霉、失望与不耐烦。当养成习惯以悲悯面对心的诸多改变时,心便可以放松。此时,我们能看得更清楚,并且持续增长正见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