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八正道 (49)
        ──佛陀的安乐之道
(斯里兰卡)德宝法师 著 赖隆彦 译

【第六章】 正精进(续)

戒禁取见

第三结是往外寻求一些辅助资源,而非从内净化的内心本能意向,它显现为执著规定与禁制能有效带来觉悟的信念。你可能认为究竟安乐可通过举行仪式、祭祀、赞颂、供养佛陀,或神祇、祈祷、念诵咒语,而非禅修或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佛法来达成。这个执著浪费你的时间,并限制你洞见实相的能力。因此,你阻碍自己在觉悟之道上的进步。

粗贪(欲贪)

贪结是贪求任何一种欲乐,包括贪求任何一种令人愉悦的色、声、香、味、触,甚至肉体本身。它也包括贪求一切思想、观念、信念与见解。

嗔结是厌恶任何令人不愉快的事物,任何你不喜欢的事物。

细贪(色贪、无色贪)

对于色法与无色法的微细贪爱、慢、掉举与无明结,是贪最微妙的形式,这五结构成究竟觉悟的最后障碍。对色法与无色法的微细贪爱,是指求生的总意志,它以某些形式存在,任何一种形式皆可。

对于存在于此肉体“之中”的渴爱,在断除粗层的欲贪时消失。然而,仍有以某种更微细的“妙色”形式存在的渴爱,例如渴望以某种天界的身体存在(译者按:此即色贪), 经上说这是某些更高神祇的形式。或若非以天界的身体,人们甚至渴望以完全无身体的形式存在(译者按:此即无色贪),经上说这是已达到最高层次禅定者的未来存在形式,他们已成为最高层次的天神。

“慢”是指身份认同的经验特质,它是相续不断的“我”的意识,许多误解与疑惑由此源源不断地流出。多数时间,心总想着“我…… 我…… 我……”,从来都不了解“我”的意识,不过是心理过程另一个无常与无我的经验。例如,心可能会说:“我听到一个声音。”但以智慧观察得到的实相是,了知那里只有声音。

掉悔

掉悔结非常微细,不像同名的“掉悔盖”。“悔”是一种由于预期未来会有冲击,甚至心中最微细不善业习的冲击所引发的苦恼。它造成掉举,此时心无法安住在任何事物上。掉悔使心如风中的旗帜般不停地摆动,因此无法止息并了解自己无常的实相,就如心一再地被害怕它不存在的恐惧所惊吓一般。熟练的禅修者有时会因掉举一再地出现,而感到挫折。除非彻底觉悟,否则这个结不会完全消失。

无明

无明结是指持续对痛苦的本质、原因、可能熄灭与灭苦之道的蒙昧无知。换言之,即对四圣谛的无知。

十结有极强大的力量,当我们觉知它们生起时,它们就像热锅上的水般炽热,需要非常努力才能冷却下来。它们为何被称为“结”?因为它们就像坚固的铁链般,把我们束缚在此世与未来无尽生死轮回的痛苦中。

这些链条的作用既微细又隐伏,但在正念觉知下,可看出它们如何发生。让我们来检视第四结──粗贪,我们知道自己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可注意这六根与外境的接触。因根、境之间的经常互动,乐受可能生起,此时心中可能生起对欲乐的贪爱。在正念觉知下,我们可察觉欲贪的生起。若因某种原因,欲贪并未生起,我们也能察觉无欲贪。

欲贪使我们想要这样东西或那样东西,喜欢这个时候或那个时候,喜欢这个人或那个人,或色、声、香、味、触、法等境。因这些喜欢或不喜欢,我们的心总是在执著或排斥。最重要的是,我们喜欢生命且执著它,或排斥它。因此这个对于欲乐的粗贪,增强了把我们束缚在轮回中的锁链。

在接触的瞬间,任何结都可能生起。让我们检视永恒自我的信念,在根、境接触时,可能生起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在那一瞬间,永恒自我的概念生起:“是‘我’让‘我’能感觉,而这个让‘我’能感觉的‘我’,是以坚实、不变与永恒的方式存在。”这个相信有个恒常自我的结,限制我们追求乐境,排斥苦境。这个“我”并不快乐,它无法一直遇到想要的乐境,因周遭的外境并非都是令人愉悦的。

然而,若能真正看见生起的感受是无常的──觉知它的出现与消失,就不会执著它,我们会继续向前行。若可认出任何事物都会消逝的本质,并在它消失时放下它,心就会解除一直寻求乐境的压力。若我们可对一切出现的事物保持正念,觉知它一定会消逝,“有身见”的结就会消失。

让我们看看另一个结──戒禁取见。也许你每天早晨有点蜡烛并祈求解脱痛苦的仪式,当早上起床时,你心想:“啊!我一定要举行我的仪式。”你不尝试通过增长智慧、禅定与善法来减轻烦恼,却执著早晨举行仪式会带来快乐的信念。几年之后,即使从不曾错过一日仪式,但你在觉悟之道上却丝毫没有进展。

若集中注意力观心,当六根接触六境时,你会看见结的生起。除非你达到觉悟,否则每次根、境接触时,结都会生起。正念可帮助你分辨根、境与结的生起。当结出现时,你应保持正念,努力克服它们。当它们消失时,你应注意那个状态,当它们未出现时,你也应觉知那个状态。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