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八正道 (50)
        ──佛陀的安乐之道
(斯里兰卡)德宝法师 著 赖隆彦 译

【第六章】 正精进(续)

五盖

由十结衍生出某些粗野与不善的心理状态,阻止你在禅修中取得任何进展,以及在生活中善巧地行事,这些心理状态被称为“盖”。若结像风,那么盖就像飓风。盖为初学禅者带来浩劫。

五盖是贪、嗔、昏眠、掉悔与疑,它们视情况由结生起,如火焰从炽热的煤块窜起。但就如火焰,若正确地运用正精进,即可将它们扑灭。

五盖可被禅定或稳定的正念制止,正念或禅定令它们冷却下来,并在生起时克服它们。心若无五盖,会自动变得光明、辉耀与清晰,这种心最适合修习善法,适合禅定,以及适合洞见诸行无常。每个人都可能去除五盖,至少暂时地,只要潜伏的十结继续存在,五盖就可能一再地回来造访心。但若善用四种正精进,你就可能减少并缩短它们的造访。当你善用正精进时,就能减轻或解决五盖对你禅修或日常生活的困扰。

贪欲

贪欲盖是渴望获得东西。禅修时,此盖以想拥有食物或物品的贪念,或以性欲的形式出现。这些念头会浪费许多禅修时间,浸淫于此会演变成难以破除的习惯。

这个贪欲陷阱和猴子被计诱捕获并无不同。设陷阱者在椰子顶端削出一个小洞把椰浆倒光,切下一些椰肉留在壳底,然后把壳紧紧绑在树上。猴子把手伸入小洞抓取松散的椰肉,试着把椰肉掏出来,但拳头无法伸出小洞。当设陷阱者回来时,贪心的猴子紧握着椰肉不放,因此无法抽回手。当它在挣扎时,设陷阱者轻易地抓住它。猴子的行为确实可悲,殊不知,其实我们都被贪欲所捕获。

嗔恚

嗔恚盖包括憎恨、愤怒与厌恶,来自于我们渴望避开不喜欢的事物。嗔恚被比喻为沸水,当水正沸腾时,很难接触它而不被烫伤,也看不到锅底。换言之,嗔恚对你的烧灼更甚于对别人的伤害。当你怒火中烧时,永远无法发现真正的原因,或对敌意“追根究底”。嗔恚也扭曲我们的感知,并使喜悦变质,就如疾病使得美食索然无味,让我们无法好好享用它一样。同样地,当心充满嗔恨时,我们无法欣赏旁人美好的特质。

昏眠

禅修期间,经常发生人们对抗贪欲,然后对抗嗔恚。一旦它们都被摆平,会有片刻的安宁,但接着心就会昏昏欲睡!昏沉与睡眠都来自无明结。昏沉是心的迟缓,而睡眠是身体倦怠。当感到懒散或想睡时,不可能专注或完成任何工作,也不可能修习正念或禅定。昏眠的障碍可被比喻为坐牢,当你被监禁时,不知牢房外正在发生什么事。同样地,当允许心陷入昏沉或身体陷入睡眠时,你不知周遭或心里正在发生什么事。

掉悔

后悔(忧恼已做之事)造成掉举,因此两者并行。它们都无法导致清楚思维、清楚了解与清楚觉知。这个障碍被比喻为奴役,奴隶为了取悦严厉的主人,而非常辛苦地工作,总是处于害怕被惩罚的后悔与紧张之中。奴隶愈紧张与掉举,就变得愈容易后悔,永远无法享有安稳之心。

疑盖是困惑,不知正确方向或该转向何方,它是激起思想的火花,而不能观察当下正在发生的事。疑就像前往沙漠,却无地图或指南针。当你穿越沙漠时,很容易感到迷惑,因很难辨识地标。别人所给的方向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因此,对于佛陀教法起疑时,你会感到困惑,很难决定该如何做。

你坐在那里想:“人们真的觉悟了吗?这个修行真的有帮助吗?我如此做对吗?别人似乎做得比较好。也许我应改变做法,或尝试换个老师,或以全新的方式去探究某事。”这些怀疑消耗你的能量,制造困惑,并使你无法看清任何事。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