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以戒为师

以戒为师(53)

戒德问答 ⒄

阿姜李

5.维持戒德需要什么?

第五问: 维持戒德需要什么? 可作如下解答。此处戒德指的是戒德之清净。为使此清净稳固持久,有赖其因缘,好比初生儿有赖父母的护持方能活命成长。若得父母的充足哺育,则茁壮成长,无营养不良之虞;喂养不足,则单薄虚弱。同样地,戒德之维持,有赖于我们的念住、警觉:此二法为清净戒德之守护。

同时,我们必须以资粮滋养戒德。若无资粮,戒德将枯萎、死去;即便有正念与警觉的守护,也不能壮大,好比儿童有父母,无哺育,必然消瘦枯竭。

戒律的名称及作用 ⑦

二、戒的种类

戒的种类很多,既有声闻戒、菩萨戒之分,也有别解脱律仪(别解脱戒)、静虑律仪(定共戒)、无漏律仪(道共戒)之分,还有依不同身份所受的七众别解脱戒。

【1.声闻戒、菩萨戒】

声闻,是听闻佛陀言教,依四谛教法修道的行者。菩萨,是观众生苦而不忍独自解脱,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行者。声闻戒和菩萨戒,便是这两类行者所受持的戒律,发心基础不同,修行内容也不同。

声闻戒偏向止恶,比如五戒,每一条都告诉我们不该做什么,反之则是犯戒。比丘戒也是同样,基本都是告诉我们不该怎样,或怎么做就会犯罪。

菩萨戒又称三聚净戒,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部分,不仅要谨慎止恶,更要积极行善。其中,摄律仪戒偏于止恶,无恶不止。摄善法戒强调修善,无善不修。饶益有情戒则是要利益一切众生。

(摘自《认识戒律》济群法师)

佛陀关于持戒的教导

尼甘塔·那达布达的弟子阿士曼拉卡布达来到世尊跟前。世尊问他:“尼甘塔·那达布达教导弟子们什么教义?”

“世尊,那达布达教导说:如果一个人习惯性地杀生、偷盗、邪淫、撒谎,他便会入地狱。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他平日的习惯性行动。”

“但是,若如你所说:一个人的习惯性行动决定了他的命运,那么根据那达布达的这个教诲,没有人会下地狱。假设有一个人只在白天或只在晚上,或只在一些时候杀生,你认为他最习惯的行动是杀生或不是杀生呢?”

“世尊,他最习惯的行动不是杀生。”

“假设有个导师教导如此的教义。他有个信徒对他很有信心,想着:我的导师说谁若杀生、偷盗、邪淫或撒谎,便会坠入地狱。我曾做过这些事,所以我一定会下地狱。于是他坚持这个见解,不加以割舍、放弃,不停地思想这见解,结果他真的下了地狱。但是如来在世时,曾谴责、严厉地谴责杀生、偷盗、邪淫与撒谎,说道:‘戒绝这些。’他有个信徒,对他很有信心,想着:‘世尊多方谴责杀生、偷盗、邪淫与撒谎,并说:‘戒绝这些。’我曾做过这些,这是错的,不好的。而且在想到这些都已不能挽回时,我便很后悔。’有了这种想法,他于是放弃这些行为,脱离了恶道。由于放弃杀生,他戒绝了杀生,由于放弃偷盗,他戒绝了偷盗,由于放弃邪淫,他戒绝了邪淫、说苛薄之言语与无聊的闲谈,他戒绝了这些;由于放弃贪婪,他变得慷慨;由于放弃瞋恨,他变得慈祥;由于放弃邪见,他变成有正见的人。这样的圣洁弟子脱离了贪、瞋、痴,他心念分明、集中、不昏乱。他将满怀的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散发到四方,充满世界的上方、下方、对面与各个角落,并且把这四无量心进一步广布与加强。有如一个强壮的吹海螺手,不必费多大力气就能向四方发出通知。同样的,慈心、悲心、喜心、舍心也能全不保留地散发出去。”

(摘自《佛陀法语》达弥卡法师)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