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亲近释迦牟尼佛   (10)
           ——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斯里兰卡 髻智比丘著 释见谛 牟志京 汉译

如实证知五取蕴的作用、过患与出离

注释者:面是觉悟的另一个描述,它是从对因缘所生的行为与思想作正确判断的角度来说明。经典上将这因缘所生的归纳成五蕴,在五蕴中所有依因缘而生的经验,当经过分析后,都可以被归类。

阿难:在我觉悟之前,当我还是个未觉悟的菩萨时,我思惟:“关于色、受(乐、苦、不苦不乐)、想、行、识这五蕴,以什么为作用?以什么为过患?以什么为出离?”然后我思惟:“基于五蕴而生起的身心的喜乐,便是它的作用。事实上,这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苦的,且会变异的,这就是它的过患。调伏、弃舍对它们的欲贪,便是出离。”

只要我尚未如实地证知五取蕴的作用、过患、出离即是如此,我在诸天、魔王、梵天的世界,以及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民的众生界里,便不能宣称我已证得无上的正觉。但是,我一旦如实地证知五取蕴的作用、过患、出离即是如此,我在诸天、魔王、梵天的世界,以及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民的众生界里,便能宣称我已证得无上的正觉。

自己尚未免于生、老、病、死、愁、烦恼,见到倾向于这些事物的过患,我寻求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愁、无烦恼的最上解脱──涅槃,而我证得了。我在心中生起如是知见:“我已确实解脱,这是我的最后一生,往后不再受生。”

灭尽贪爱,证得涅槃

注释者:到此时已证得觉悟。根据传统,佛陀──现在不再是个菩萨──在觉悟之后最先说的话便是:

唱诵者:

我多生流转轮回,寻而未获造屋者,

生生相继何其苦!如今已见造屋者,

汝不再建造屋舍,屋之椽桷皆毁坏,

屋之栋梁亦摧折。我灭尽一切贪爱,

心证得无为涅槃。

注释者:以上是佛陀刚觉悟后所说的头几句偈颂,据传统所说这些话并非出声讲的。佛陀证悟之后出声讲的头几句话,出现在三个偈颂中的第一颂,它的开头是“诸法向其显现时……”(请参看下一章的开头)

第三章 觉悟之后

佛陀顺观、逆观缘起

阿难:如是我闻。世尊刚觉悟时,住在优楼频罗村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当时,世尊在菩提树下连续禅坐七天,感受解脱之乐。

七天过后,世尊出定,在初夜时分,世尊顺观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换言之: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入;以六入为缘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爱;以爱为缘而有取;以取为缘而有有;以有为缘而有生;以生为缘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这是全苦蕴之集起。”

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精进禅修婆罗门,诸法向其显现时,

了知诸法有基因,彼之疑惑悉灭尽。

中夜时分,世尊逆观缘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换言之: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这是全苦蕴之灭尽。”

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精进禅修婆罗门,诸法向其显现时,

了知诸缘之息灭,彼之疑惑悉消除。

后夜时分,世尊顺、逆观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换言之: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以生为缘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这是全苦蕴之集起。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这是全苦蕴之灭尽。”

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精进禅修婆罗门,诸法向其显现时,

则彼端立破魔军,如照虚空之日轮。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