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燃烧
优婆离:世尊在优楼频螺随意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动身前往伽耶城象头山,这一次,随行的包括原先那些螺髻苦行沙门,共有上千位比丘。世尊于是与众比丘在伽耶城附近的象头山停留,在那里他给比丘如下的开示:
“诸比丘!一切都在燃烧,什么是一切都在燃烧呢?
“眼在燃烧,色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由眼触①所生之受,不论是乐、苦或不苦不乐之受,也在燃烧。以什么火燃烧呢?以贪火、瞋火、痴火燃烧;以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燃烧,我如是说。
“耳在燃烧,声在燃烧……
“鼻在燃烧,香在燃烧……
“舌在燃烧,味在燃烧……
“身在燃烧,触在燃烧……
“意在燃烧,法在燃烧,意识在燃烧,意触在燃烧。由意触所生之受,不论是乐、苦或不苦不乐之受,也在燃烧。以什么火燃烧呢?以贪火、瞋火、痴火燃烧;以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燃烧,我如是说。
“诸比丘!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便会厌患眼,厌患色,厌患眼识,厌患眼触。厌患缘眼触所生之受,不论是乐、苦或不苦不乐之受。”
“他便会厌患耳,厌患声……
“他便会厌患鼻,厌患香……
“他便会厌患舌,厌患味……
“他便会厌患身,厌患触……
“他便会厌患意,厌患法,厌患意识,厌患意触,厌患缘意触所生之受,不论是乐、苦或不苦不乐之受。
“若厌患生,即离贪;离贪则心解脱;当心解脱时,生起‘此是解脱’之智,我证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
在宣说此法时,一千位比丘因心无有执取,而从诸漏中解脱。
频婆娑罗王率众闻法
世尊在象头山随意住了一段时间后,动身前往王舍城,这一次,随行的包括原先那些螺髻苦行沙门,共有上千位比丘。世尊次第游行至王舍城,住到杖林园善住灵庙。
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听说:“看来那位出家的释迦族之子沙门乔达摩来到了王舍城,住在杖林园善住灵庙,如今人们称扬乔达摩大师的美名:‘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②。他于现法自证、现证的名声,遍传诸天、魔、梵天的世界,以及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民的众生界。他教导佛法,此法不论是文字或义理上,不论是初、中、后,都是善妙的,且为人解说此圆满清净的梵行。’应去见识这般阿罗汉。”
然后,摩揭陀国中有十二万婆罗门与居士,分成十二队,伴随着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拜见世尊,国王敬礼后,坐于一旁。但那十二队婆罗门及居士,有的敬礼后,坐于一旁;有的与世尊问候寒暄后,坐于一旁;有的双手合十,对世尊致敬后,坐于一旁;有的向世尊报上名字与族姓后,坐于一旁;有的则是一言不发地就坐于一旁。
他们内心纳闷着:“到底是大沙门在优楼频螺迦叶的指导下修梵行,还是优楼频螺迦叶在大沙门的指导下修梵行呢?”世尊觉知他们的念头,便以偈颂对优楼频螺迦叶说:
“优楼频螺居住者,瘦骨嶙峋之老师,
汝何所见舍火祭?迦叶我以此相询,
汝何故舍火祭法?”“色、声、胜味与佳人,此乃火祭之报偿。
我视一切为垢染,祭火牺牲我不乐。”迦叶我以此告汝:“汝心于此处不乐,
不乐色、声与胜味,人天世间有何处,
可有何物取悦汝?若有迦叶请告我。”“我见世间无寂静,寂静之中无所著,
无所有不执欲有,不变异难令变异,
祭火牺牲我不乐。”
说毕,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从座而起,偏袒一肩,顶礼世尊之足,说道:“世尊是我的导师,我是弟子;世尊是我的导师,我是弟子!”
这十二队摩揭陀国的婆罗门与居士因而心想:“是优楼频螺迦叶在世尊的指导之下修梵行。”世尊觉知他们的念头,而为他们次第说法。最后,他们之中有十一队的人获得清净无染的法眼:“凡是生法者,即是灭法。”另外的一队婆罗门与居士则成为虔诚的信徒。
这时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并超越疑惑,弃除犹豫,获得不坏的信心,依世尊的教法修行,再不依其他因缘。
他对世尊说:“世尊!当我年幼时,曾立下五个愿望,现在一一实现了。当我年幼时,我想:‘愿我受灌顶为王’,那是我的第一个愿望,如今它已实现。第二个愿望是:‘愿我此生能值遇一位完全证悟的阿罗汉。’如今它已实现。第三个愿望是:‘愿我能承事供养这位世尊。’如今它已实现。第四个愿望是:‘愿世尊能为我说法。’如今它已实现。第五个愿望是:‘愿我能证悟世尊之法。’如今也已实现。妙哉,世尊!妙哉,世尊!世尊以不同的方法清楚地阐释法……世尊!请把我视为尽形寿追随世尊的弟子。世尊!请世尊与众比丘明日接受我请食。”
世尊默然同意。国王明白世尊已接受,便起身敬礼世尊后,右绕而去。
译注:
①根、尘、识三者和合生触。根者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尘者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识者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
②这些是佛陀的十种德号中的九种。“明行足”意指具足“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与“行”(戒律仪等十五种圣弟子趋向涅槃的法行)。“世间解”意指完全了解、通达于世间。“无上士调御丈夫”意指佛陀是能调伏丈夫(男子)的无上调御士,使那些受调御者能发心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