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王舍城应供
是夜过后,国王已经准备了各式各样的美食,于是便去通报:“世尊!时间已到,饭食已备。”
这时正是清晨,世尊著下衣,持钵与大衣,前往王舍城,随行的包括原先那些螺髻苦行沙门,共有上千位比丘。在前往的路上,诸天之王释提桓因化为一位婆罗门青年,站在世尊面前,双手合十,面对以世尊为上首的比丘众,说出如下的偈颂:
世尊来到王舍城,彼已调伏与解脱,
率领螺髻苦行众,彼已调伏与解脱,
如闪亮金色珠宝,世尊来到王舍城。
世尊来到王舍城,彼已寂静与解脱……
世尊来到王舍城,彼已舍执与解脱……
世尊来到王舍城,彼已成就与解脱……
彼住十居,具十力,了知十法,十具足①,
追随者达千人众,世尊来到王舍城。
当人们看到诸天之王释提桓因便说:“这位年轻的婆罗门如此英挺、俊美、优雅。他是谁呢?”如此说时,释提桓因以偈颂回应他们:
彼为调伏之圣者,清净于世无伦比;
彼为善逝、阿罗汉;我为其一追随者。
频婆娑罗王献竹林园
世尊到了频婆娑罗王的住处,在预备好的座位上坐下,诸比丘则环绕而坐。国王亲手供奉饭食给以世尊为上首的僧伽,使他们都获得饱足。当世尊放下钵后,国王坐于一旁。坐下后,他心想:“世尊应住于何处,能离城既不甚远,也不太近,有入口、出口,便利前去拜见的人。白天少人至,夜间寂静,不被声音所扰,离群索居,适合独处静默?”然后他就想到:“我们的竹林园具足这些特点,正适合这个用途。让我把它献给以世尊为上首的僧伽吧!”
于是他净手后拿出一个金瓶,把竹林园献给世尊,说道:“世尊!我把竹林园献给以世尊为上首的僧伽。”
世尊接受了竹林园,然后他说法,以教示、劝导、激励、鼓舞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后,起身离去。
第五章 两位上首弟子
舍利弗与目犍连以佛陀为师
优婆离:那时,王舍城里住着一位游方沙门删阇耶,拥有许多从学的弟子,计有两百五十名之多。舍利弗与目犍连那时跟随删阇耶修习梵行,两人约定不论是谁先证得“不死”②,必须要告诉另外那个人。有天早上,阿说示尊者著下衣③,持钵与大衣,到王舍城乞食。他的威仪举止令人一见便产生信心,无论是前行、后退、瞻前、顾旁、弯身或起身,他的眼光总是低垂且具足威仪。游方沙门舍利弗看到他在王舍城中乞食时的举止,心想:“世间若有阿罗汉,或已入阿罗汉道者,这位比丘当是其中之一,我何不上前去请问他是依谁出家?谁是他的老师?他信奉谁的教法?”但继之又想:“当比丘正挨家挨户地乞食时,并不适合上前询问。我何不跟随在后,探查求道者究竟发现了什么?”
当阿说示尊者结束乞食,带着食物离开王舍城。跟随在后的舍利弗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双方寒暄后,他立于一旁,对他说:“朋友!您的诸根宁静、安详、肤色皎洁、光明。请问您依谁出家?谁是您的老师?您信奉谁的教法呢?”
“朋友!有位大沙门,是释迦族的后裔,从释迦族舍俗出家。我是依此世尊出家,世尊是我的老师,我所信奉的是他的教法。”
“但是,您的老师说了什么?他教示的是什么法呢?”
“朋友!我才出家不久,刚接触到法与律,因此无法为你详尽地教导法。不过,我可以简略地告诉你它的意义。”
舍利弗说:“那么也好啊!朋友。”
无论话语多或少,唯有意义请直陈,
但明深义吾所愿,语多于我并无益。
译注:
①“十具足”指具足“十无学”,即无学之正见、无学之正思惟、无学之正语、无学之正业、无学之正命、无学之正精进、无学之正念、无学之正定、无学之正智、无学之正解脱。“无学”意指已无可学的学尽者,是证得第四最高阿罗汉果的圣者。
②“不死”是指印度修行人所追求的永恒生命,在佛教而言,即是指止息一切烦恼,解脱生死轮回的“涅槃”。
③佛陀准许比丘最多拥有三衣:(一)僧伽梨:即大衣,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二)郁多罗僧,即上衣,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用。(三)安陀会,即下衣,是日常工作时或就寝时所穿着的贴身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