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亲近释迦牟尼佛 (41)
  ——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斯里兰卡 髻智比丘著 释见谛 牟志京 汉译

第九章 弘法前二十年的尾声

注释者佛陀成道后的第十个夏安居是在波陀聚落度过的,当时憍赏弥的争执正值高峰。根据同一资料,佛陀第十一个夏安居是在南山(即王舍城南面的山丘)度过的,下面的事件便发生在那时。

佛陀耕耘心田

阿难:如是我闻。一时,佛陀住在摩揭陀国的一茅聚落。那时正值播种时节,耕者婆罗堕婆阇婆罗门出动了五百个犁在耕耘。世尊于清晨著下衣,持钵与大衣,来到耕者婆罗堕婆阇耕耘之处。正巧赶上婆罗门在分发食物。世尊走到分发食物处,立于一旁。婆罗门见世尊在等待食物,便说:

“沙门!我耕耘与播种,耕耘且播种之后才进食。沙门!你也应如此耕耘与播种,耕耘且播种之后才进食。”

“婆罗门!我也是如此耕耘与播种,耕耘且播种之后才进食。”

“但我们未见乔达摩大师的牛轭、犁耙、锄头、牛鞭与牛群呢?何以乔达摩大师却说:‘婆罗门!我也是如此耕耘与播种,耕耘且播种之后才进食。’”接着他以偈颂对世尊说:

“汝既自称耕耘者,我等未见汝耕耘。

我等问汝耕耘法,请为我等说耕耘。”

“信心为种苦行雨,智慧为轭与犁耙,

道德是杆心为绳,正念是锄与牛鞭。

守护身口之业行,于饮食能知节量,

圣谛为我之收成,忍辱为所凿之泉,

精进为驯服之牛,为解束缚而前进,

迈向无忧之彼岸,向前行进无退转。

行此如是之耕耘,获致不死甘露果,

如是行此耕耘后,即得一切苦解脱。”

那时,耕者婆罗堕婆阇手捧一个盛满乳粥的大铜钵,供献世尊,说道:“乔达摩大师!请用此乳粥。乔达摩大师确实是位耕耘者,他耕耘所获的是不死之甘露果。”

“诵偈之食我不受,此乃圣贤所循法。

诵偈之食觉者拒,佛法当世佛所行。

当圣贤解脱诸漏,恶作寂静是大仙──

依偈以外行供养,为求福者之良田。”

“乔达摩大师!那么我应把这碗乳粥供养谁呢?”

“婆罗门!在诸天、魔王、梵天的世界,以及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民的众生界里,我不见任何人,除非是如来或如来的弟子,能吃下并消化这碗乳粥。既然如此,婆罗门!你应把这碗粥抛在无草的地上或无生物的水中。”

耕者婆罗堕婆阇婆罗门于是把乳粥投入无生物的水中。乳粥一入水,那水即时嘶嘶作响、沸腾、冒烟、水气升腾。正如犁铁在炉中冶炼了一天后被置入水中,水便嘶嘶作响、沸腾、冒烟、水气升腾,这碗乳粥在水中就是如此。

婆罗门心生恐惧,毛发竖立。他到世尊处,跪倒在世尊脚下,说道:“真是稀有啊!乔达摩大师!……我愿在乔达摩大师门下出家受具足戒。”……不久之后,耕者婆罗堕婆阇尊者便成为一位阿罗汉。

佛陀教导罗睺罗

注释者佛陀之子——罗睺罗沙弥此时已十八岁。那时佛陀住在祇树给孤独园,一天早晨,他入城乞食,他的儿子在后面紧紧跟随,脑子却开始乱想。他遐想着佛陀若如人预言的不出家,而成为世界之王①的话,那么他自己会有何种命运。

阿难:当罗睺罗尊者紧紧地跟随世尊身后时,世尊转过身而注视他,对他说:“罗睺罗!无论是过去、未来、现世之色,或内、外、粗、细、劣、胜、远、近,一切色皆应以正见如实观之:‘此色非我所有,此色非我,此色非有我。’”

“世尊!仅仅色是如此吗?世尊!仅仅色是如此吗?”

“罗睺罗!色、受、想、行、识皆是如此。”

语毕,罗睺罗尊者心想:“有谁在受到世尊教诫后,仍继续进城乞食的呢?”于是,他转身返回,于一棵树下结跏趺坐,端身正坐,置念面前。舍利弗尊者看见他如此,便对他说:“罗睺罗!修习入出息念,若能修习、多修习,它就会带来大果与大福利。”

夜幕低垂时,罗睺罗尊者从禅坐而起,往见世尊,敬礼后,坐于一旁。然后说道:“世尊!如何修习入出息念,如何多修习,而有大果与大福利?”

注释者于是佛陀首先为他详细地解释了色法的四大元素——地(坚韧性)、水(湿黏性)、火(暖性与成熟性)、风(膨胀与动性),还有虚空,以及如何以看待色法的方式观察以上的元素。然后,他又说:

阿难:“罗睺罗!应如大地而修习,如此修习,则不论是令人愉快或不快的触生起,都不会侵扰心而住于心,犹如人们往地上抛置净物、秽物、粪便、尿液、唾液、脓汁、血渍,地并不会为此感到羞耻、侮辱或厌恶。罗睺罗!应如水而修习,当水在洗涤这些事物时,它并不会为此感到羞耻、侮辱或厌恶。罗睺罗!应如火而修习,因为当火在烧灼这些事物时,它并不会为此感到羞耻、侮辱或厌恶。罗睺罗!应如风而修习,如此修学,不论是令人愉快或不快的触生起,都不会侵扰心而住于心,正如风吹走净物、秽物、粪便、尿液、唾液、脓汁、血渍,它并不会为此感到羞耻、侮辱或厌恶。罗睺罗!应如虚空而修习,如此修学,不论是令人愉快或不快的触生起,都不会侵扰心而住于心,因为虚空没有可著之处。

“修习慈,以舍断瞋恚;修习悲,以舍断恼害;修习喜,以舍断冷漠;修习舍,以舍断愤恨;修习不净观,以舍断贪欲;修习无常观,以舍断我慢;修习入出息念,当修习、多修习,它就会带来大果与大福利。”

注释者佛陀接着讲解了入出息念的十六法。

叙述者罗睺罗沙弥证得阿罗汉果的经过在后面将会提到。

译注

①佛陀出生时有仙人断言他若在家将成为世界之王(即转轮圣王),若出家则将成佛。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