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亲近释迦牟尼佛 (43)
  ——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斯里兰卡 髻智比丘著 释见谛 牟志京 汉译

第九章 弘法前二十年的尾声(续)

度过饥馑的方法

优婆离世尊住在毗兰若村,因正临饥荒,乞食不易,粮食一律凭票配给,即使到田中努力地拾穗也不足以维生。那时,几位北方国家的马贩带着五百匹马落脚于毗兰若村,计划于此安度雨季。他们宣布每位僧众可前往其马厩,领取一份粗糠。

一天早上,比丘们著下衣,持钵与大衣,在毗兰若村四处乞食,却什么也没乞得。于是他们便走到马厩,每人领回一份米糠,供养世尊,世尊就把它吃了。

他先已听到舂米之声。如来向有知情而问,亦有知情不问者。如来是适时而问,不适时就不问。如来为增长利益而问,别无他意;通向无利益的桥梁,于如来早已拆除。等正觉者、如来只有二个原因会询问比丘,那就是说法,以及为弟子制戒。在这件事上,世尊问阿难尊者:“阿难!何以听到舂米之声?”阿难尊者便道出其中的缘故。

“善哉,善哉!阿难!你们能战胜饥馑,实不愧为大丈夫。但后世会有人对细米肉饭也不屑一顾。”

摩诃目犍连尊者到世尊处,说道:“世尊!当前在毗兰若托钵不易。因为饥荒,粮食凭票配给,即使到田中努力拾穗也不足以维生。世尊!这一带土壤肥沃,甘如醇蜜。如果我把土层翻上来,那么比丘便可以水草赖以存活的腐植质维生。”

“目犍连!可是如此一来,那些生活在地表的生物会怎么样呢?”

“世尊!我将使一只手掌巨如大地,置地表上的所有生物于掌中,然后以另外那只手把土层翻上来。”

“够了,目犍连!别再提翻转土层之事,那将使诸种生物惶恐不已。”

“世尊!那么何不让比丘众去北俱卢洲①乞食。”

“够了,目犍连!别再提去北俱卢洲乞食之事。”

 

诸佛梵行能久住的原因

舍利弗独处静默时,心中思惟:“有哪一佛的梵行是不久住的呢?有哪一佛的梵行是久住的呢?”

傍晚时分,他从独处静默中起身,到世尊处,向世尊提出自己思索的问题。

“舍利弗!毗婆尸佛、尸弃佛与毗舍浮佛的梵行是不久住的;而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与迦叶佛的梵行则是久住的。”

“世尊!为什么毗婆尸佛、尸弃佛与毗舍浮佛的梵行不久住呢?”

“以上诸佛因疲厌,而不为弟子广说正法,他们只宣说了少数的经、重颂、授记、孤颂、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与问答②。但不为弟子制立学处③,也未制定波罗提木叉④ 。正如各种花被置于桌上,并未用线将它们串在一起,就很容易散落各处,随风飘去,甚至遗失殆尽──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并未被线串在一起。同样地,当诸佛以及由佛亲自接引而证悟的弟子离开世间后,随后出家的人,有着种种的名字、种姓与血统,很快地就让梵行流逝了。那些善知弟子心念的佛,因材而施教。过去在一个令人恐怖的森林中,毗舍浮佛、应供、等正觉,了知上千僧众的心念,对他们作了如下的教诫:‘应如是思惟,不应如是思惟。应如是作意,不应如是作意。应舍弃此,契入而安住于此。’众比丘遵循他们的教诫,他们的心由无著而解脱诸漏。而那座森林是如此地恐怖,一个未从贪欲中解脱的人身处其中必定毛骨悚然。这就是为何那些诸佛的梵行未能久住的原因。”

“那么,世尊!为何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与迦叶佛的梵行能久住呢?”

“此三佛不疲厌地为弟子广说正法,他们宣说很多的经、重颂、授记、孤颂、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与问答。为弟子制立学处,并制定波罗提木叉。正如各种花被置于桌上,用线将它们串在一起,它们就不容易散落各处,随风飘去,甚至遗失殆尽──为什么呢?因为它们被线串在一起。同样地,当诸佛以及由佛亲自接引而证悟的弟子离开世间后,随后出家的人,有着种种的名字、种姓与血统,而让梵行久住。这就是为何这些诸佛的梵行久住的原因。”

译注

①北俱卢洲居须弥山之北,为一富乐平等安和之处。

②这九项是佛弟子取佛陀的言行,依其性质所作的分类。“经”是散文的说法;“重颂”是以韵文重说散文的内容;“授记”的内容是佛弟子因闻经而证果者;“孤颂”是说法时全以韵文宣说;“自说”是无问自说;“本事”是叙述古佛的化迹;“本生”是佛陀自说过去世的因缘;“未曾有”是说佛与弟子种种不思议的神迹;“问答”对于甚深而简要的法义,以问答方式来解说。

③学处:旧译作“制戒”、“结戒”。因出家弟子有了非法的行为,佛陀因此制立学处,向大众公布,以后不得有所违犯。

④“波罗提木叉”是佛陀对弟子所制定的戒律,以助其远离烦恼而得解脱。比丘应遵守的波罗提木叉分为八部,共227条,比丘尼则是七部共311条。其中最重罪是“波罗夷法”,有淫、盗、断人命、大妄语等四条(比丘尼八条),犯此罪者摈出僧伽,永不得再加入。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