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教义
(续)
“何故谓之为‘受’?以领受故,名为受。领受者何?领受于乐、苦、不苦不乐。”
“凡使身心感到快乐、喜好的是乐受;凡使身心感到痛苦、不喜好的是苦受;凡使身心感到非喜好,非不喜好的是不苦不乐受……乐受以住为乐,以变易为苦;苦受以住为苦,以变易为乐;不苦不乐受,以知为乐,以不知为苦。”
“有六受身: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与意触所生受。” “任何受……,凡为有漏、所取者,名为受取蕴。”
“何故谓之为‘想’?以了解故,名为想。了解者何?譬如青、黄、赤、白之色。”
“有六想身: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与法想。”
“任何想……,凡为有漏、所取者,名为想取蕴。”
“何故谓之为‘行’?造作诸行故,名为行。造作诸行者何?以色为色性,造作诸行(组成复合物);以受为受性,造作诸行;以想为想性,造作诸行;以行为行性,造作诸行;以识为识性,造作诸行①。”
“有三行:福行(感善报之业)、非福行(感恶报之业)、不动行(感无色果的禅定业,只要此定力不失,其果报则不受色想,阻力或变异所扰)。”
“有三行:入出息属于身,此等诸法系缚于身,故名身行。寻、伺于先,而后发为言语,是故寻、伺为口行。想、受属于心,此等诸法系缚于心,故名心行。”
“何谓行?有六思②身: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与法思。”
“思,我称之为业行。”
“任何行,……凡为有漏、所取者,名为行取蕴。”
“何故谓之为‘识’?识知之故,名为识。识知者何?识知酸、苦、辣、甜、碱性、非碱性,咸,不咸。”
“识知为何?识知乐、识知苦、识知不苦不乐。”
“有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与意识。”
“依其缘而识生。眼缘于色而识生,即名为眼识;耳缘于声而识生,即名为耳识……意缘于法而识生,即名为意识。”
“受、想、识是相合,而非相离者,若想知此等法之差异性,而将之──分解,是不可得的。因所受即所想,所想即所识知。与五根相离,以单纯之意识当导至‘虚空无边’之空无边处,当导至‘识无边’之识无边处,当导至‘无所存在’之无所有处。可认知之法由慧眼知之。”
“缘二法而生识(自身与外境和合成触)。”
“任何识,无论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细、劣、胜、远、近者,凡为有漏与所取者,名为识取蕴。”
“五取蕴以欲为根……四大种(地,水,火、风)因与四大种缘,故名为色蕴;触因与触缘,故名为受蕴、想蕴、行蕴;名色因与名色缘,故名为识蕴。”
“诸沙门或婆罗门忆念种种之宿住,其忆念此一切五取蕴,或随其一。”
原注:
① “一切有行作相的总括为行蕴……(它)有行作的特相……(与)发动组合的作用。”《清净道论》,髻智比库译,第十四章,第131段。
② 思通常译为意志与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