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教义
(续)
注释者:此无常、苦、无我三相之正见,全面地表达了缘起所要表达的概括,这也正是佛陀二转法轮的主题。
阿难达:“有为①有三有为相:生相是明显的,灭相是明显的,住时之变异相是明显的。无为亦有三无为相;无生相是明显的,无灭相是明显的,无住时之变异相是明显的。”
“若人观色、受、想、行、识为无常(复观眼等),则得正见。”
“一切无常,何谓一切无常?眼是无常,色是无常,眼识……眼触,眼触所生之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皆是无常。耳是无常……鼻是无常……舌是无常……身是无常……意识无常,法……意识……意触,意触所生之受……皆是无常。”
“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
“无论如来出世或不出世,彼界确立、法住性、法决定性:一切行无常;一切行是苦;一切法无我。”
“诸比库!我不与世间诤,而世间却与我诤。宜说正法者不与世间任何人诤,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色并无有常、恒、永住,而有不变易之法,我亦言无。(其他四蕴亦如此)世间智者言色是无常、苦,而有变易之法,我亦言有。(其他四蕴亦如此)”
“此身是无常所造作,是由缘而生者。”
“宁可让无闻之凡夫以四大所造之身为‘我’,而不以心②为‘我’。何以故?此身可住世一年、二年……乃至一百年;而所谓的‘心’、‘意’、‘识’却日夜生灭变异,犹如猕猴穿越森林,攀住一树枝,放下后又攀住另一枝。”
“布施之果是……然以信心皈依佛、法、僧,并受持五戒,则更生大果……如此做之果是……然只要对乃至牦牛亦修习慈心,则更生大果……如此做之果是……若能于弹指顷修习无常想,则更生大果。”
“凡欢喜眼等者,亦欢喜苦,我说将不得解脱苦。”
“何谓苦之异熟?当人为苦所制服,其心为苦所缠扰,忧愁、悲伤、捶胸啼哭,甚至陷于迷乱,或向外寻求:‘有谁知一字或二字,能灭此苦?’我说苦在迷乱或寻求中异熟。”
“若人视诸行为乐……或涅槃为苦,其所好乐随顺于法(真理)者,无有是处。(反之)方有是处。”
“所有色、受、想、行、识,不论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细、劣、胜、远、近者,皆应作如实地观:‘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有我。’”
“彼于世间中,凡夫依彼想世间、思世间,此是圣者‘世间’之教。凡夫依何想世间、思世间?即眼、耳、鼻、舌、身与意。”
“以变坏故,称之为世间。”
“有说‘空世间、空世间者’,世尊!何以故说‘空世间’?”“阿难达!以其于我、我所是空,故说‘空世间’。何谓于我、我所是空?眼……色……眼识……眼触……眼触所生受……耳……。”
“鼻……;舌……;身……;意……意触所生之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此于我、我所亦是空。”
“比库住于充满无常想之心,其心则从名闻利养上厌离、转出、退却,而不再追逐它。犹如投入火中之鸡毛或肌腱,它便从火中厌离、转出、退却,而不伸向它……若他住于充满无常苦想之心,则其心中建立起强烈的怖畏想,视懈怠、懒惰、放逸、不精进、不观察,是个欲拔刀之杀人者……若他住于充满苦无我想之心,其心则于此有识之身与一切外相,远离我慢与我所慢。”
原注:
① 有为亦作“和合的”、“因缘生的”;无为亦作“非和合的”、“非因缘生的”,后者又指涅槃。
② 巴利文指的是心、思想、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