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介绍佛陀 >亲近释迦牟尼佛

亲近释迦牟尼佛 (80)
  ——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斯里兰卡 髻智比丘著 释见谛 牟志京 汉译

第十二章 教义 (续)

注释者:一般人对细微的、本具的随眠烦恼或“我慢”并不察觉。它使他在觉知某个对象时,自动地、同时地产生“我”的意识,并以“我”为出发点来与所知的对象建立关系,我或即是它,我或包含于它,我或与它别立,我或拥有它。这种态度、想法,直到证阿罗汉果时才会被弃除。

阿难:“以执取色故有我,非不执取。执取者何?执取色、受、想、行、识。”)

“任何沙门或婆罗门,以无常、苦、变易法之色(及其他四蕴),而观‘我是优胜’,或‘我是相等’,或‘我是低劣’,此见若非无视于真相,又为何等?”

(差摩长老回答诸长老比丘的问题时说:)“我于五取蕴中不见我与我所有,而尚非漏尽阿罗汉……。相反地,我于五取蕴仍有“我是”的想法,虽然我于其中已不见‘我是此’。……如此,我不作如是说:‘我是色’,或‘我是受’,或‘我是想’,或‘我是行’,或‘我是识’。我亦不作是说:‘我与色异……我与意异’;我于五取蕴仍有我想,虽然我于其中已不作‘我是此’之想。圣弟子虽舍断五下分结(见下文),但随伴五取蕴之我慢、我欲、我随眠未断。之后,他于五取蕴随观生灭而住:‘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灭’(其他四蕴亦如是观察),直到最终永断我慢为止。”

注释者:最后,我们看一下“十结”在证悟的四个阶段中,如何渐次地被击破。

阿难:“无闻凡夫不识圣者……其心被有身见、疑、戒禁取、欲贪与嗔恚所缚与役使,当它们生起时,他不知如何出离,于是它们便于其心积久成习,而无法清除,称为‘下分结’。”

“五上分结为:色贪、无色贪、慢(我慢)、掉举与无明。”

“比丘中,有灭尽(前)三结,得入流,不再堕于恶趣,决定者,并趣向于正觉。比丘中,又有灭尽三结,并使贪、嗔、痴薄弱者,为一来:唯一次还来此世间,他们便将永断其苦。比丘中,又有灭除五下分结者,必得生于上界,并于该处入般涅槃,永远不还来此世间。比丘中,又有漏尽阿罗汉,其梵行已立,所作皆办,舍弃重担,得最上果,灭尽后有之结,由正智而获究竟解脱。”

“贪、嗔、痴之灭尽,谓为阿罗汉果。”

“当比丘在各国游行时,落脚之处的贤者会向他发问。诸贤好观察,如是问:‘尊者之师所言为何?所教为何?’汝等可正确地回答说:‘我等之师教人除去欲贪。’若又被问到:‘除去对何物的欲贪?’汝等可回答:‘对色(与受、想、行、识)的欲贪。’若又被问到:‘你所见到欲贪的过患为何?’汝等可回答:‘若人对这些(五蕴)仍有贪、欲、爱、渴、热烦与渴爱,一旦五蕴变易、变异时,便生愁、悲、苦、忧、恼。’若又被问到:‘你所见到除去贪欲之利益为何?’汝等可回答:‘若人对色、受、想、行、识已没有贪、欲、爱、渴、热烦与渴爱,当五蕴变易、变异时,心中不生愁、悲、苦、忧、恼。’”

(二)正思惟

注释者:我们到此结束了对正见的探讨,八圣道的第二项是正思惟。

阿难:“何谓正思惟?即出离之思惟、无嗔恚之思惟、无害之思惟,此名之为正思惟。”

“圣弟子以正慧善见欲贪所生之乐,何其薄寡;所生之苦,何其深重;所生之过患,何其繁多;从而远离欲贪,远离不善法,而得喜乐,甚至更上之喜乐,他因此不再求于欲贪。”

“纵使遭盗贼残暴地以有柄之两面锯支解其肢,若人其时心怀嗔恚者,则非遵循吾教之人。”

“人对自己无嗔害心,或对他人无嗔害心,或对两者无嗔害心。”

原注:

① 或执着于形式与仪轨。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