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教义
(续)
(三)正语
注释者:上述的正见与正思惟合起来构成八圣道中“慧”的部分。接下来的是第三项──正语。
阿难:“何谓正语?离妄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此名之为正语。”
“在此有人舍妄语:或至集会处,或至众会,或至亲族间,或至公会间,或至王族间,被提出作证人,被询问:‘善者!请告所知。’是时,若实不知,则言‘我不知’;若实知,则言‘我知’;若实未见,则言‘我未见’;若实见,则言‘我见’。他不会明知道却故作谎言,不论其目的是为个已,为他人,或为世间少许之利得。此人舍两舌:既不将彼处所闻传来此处而离间彼此,亦不将此处所闻传到彼处而离间彼此,如是,此人令分离者和合,提倡友谊,爱好和合,赞叹和合,欢喜和合,成为说和合语者。此人舍粗恶语:其人以不害之语说话,柔和顺耳,沁入人心,文雅有礼,为众人所爱,为众人所亲,成为语如是之语者。此人舍绮语:其人是适时语者、实语者、善语者、法语者、律语者。他说话合乎时节,堪供记载流传,他所说均是理正、义明与意善。”
(四)正业
注释者:第四项为正业。
阿难:“何谓正业?离杀生、离偷盗、离非梵行①,此名之为正业。”
“优婆塞若得五法,可于自家安稳住,得生天上,犹如被辇舆运载并安置于天上无异。是哪五法?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妄语,以及离谷酒、果酒与发酵酿制的饮料。”
(五)正命
注释者:第五项是正命。
阿难:“何谓正命?即一位高尚的比丘舍弃邪命并持正命而活。”
“(为欺骗故)阴谋、劝诱、暗示、贬抑、以利求利,此为(比丘之)邪命。”
“优婆塞不得从事五种贩卖。哪五种?贩卖刀剑、人口、肉、酒与毒品。”
(六)正精进
注释者:上述三项,正语、正业与正命,合起来构成八圣道中“戒”的部分。这些(戒)是修道的前行阶段。现在探讨第六项——正精进。
阿难:“何谓正精进?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为令其不生,而生起志欲、精进、发勤,以持策心。他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而生起志欲……。他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而生起志欲……。他为令已生之善法不忘失,而倍修习、广修习,使令圆满,而生起志欲、精进、发勤,以持策心。此名之为正精进。”
(七)正念
注释者:现在探讨第七项──正念。
阿难:“何谓正念?比丘安住于身,随观身体,热忱、正知、正念,调伏世间的贪、忧。他安住于受,随观感受,热忱……。他安住于心,随观心识,热忱……。他安住于法,随观诸法,热忱、正知、正念,调伏世间的贪、忧。此名之为正念。
“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身,随观身体?于此,诸比丘!比丘前往森林、树下或空旷处,结跏趺坐,端正身体,置念面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②。
“如熟练的辘轳匠或他的学徒,在做一个长的转动时,了知:‘我做一个长的转动。’做一个短的转动时,了知:‘我做一个短的转动。’比丘如是,在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他如是训练自己:‘我当觉知入息的全身而入息。’他如是训练自己:‘我当觉知出息的全身而出息。’他如是训练自己:‘我当安定身行而入息。’他如是训练自己:‘我当安定身行而出息。’③
“如是,他安住于身,随观内身;或外身;或内、外身。④
“或他安住于息身,随观生法;或灭法;或生、灭法。
“或他建立起‘有息身’的正念,如此建立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与念。他无所依而住,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比丘如是安住于身,随观身体。”
原注:
② 在此所描述的是心的觉照练习之一,而非身体的培训或传统瑜珈所练习的呼吸控制法。《念处经》于今日广为人读诵,以作为禅修的基础。其主旨即在构成佛陀教示的基础──建立正念。
③ 根据注释书,“觉知(息之)全身”指觉知入息与出息的全貌。“安定身行”表示让呼吸逐渐地变得更细微、更平静。
④ 根据注释书,“外身”指的是他人的身体等(但也可意指对自己身体所作的纯客观之观察)。第一段的重点在“定”,而第二段对生、灭(坏)的观察则集中于“慧”(正见)。第三段所叙述的则是获得究竟证悟的人所具有的正知。
译注:
① 巴利文字面上是纵感官欲望之行,但在后文解说时,佛陀尤其是指纵男女情欲之行,是故有人直接译之为“邪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