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禅宗】(6)            
 又名一心禅、非次第禅、祖师禅
 

一心禅颂 

一心禅

灵山拈花笑 心心相印传 证教海精髓 第一义悉檀 惟论见佛性 绝次第言谈
摄上根上智 喻如天龙雨 我说二种通 宗通及说通 说者授童蒙 宗为修行者
 

“喻如天龙雨”,天龙降澍大雨,坏陵谷,漂庐舍,令人恐怖。外道闻真空理,忧怖惊恐亦如是。法水横流,入海悉平,佛法大海,本相如是,更何恐怖乎。

“我说二种通”,引楞伽经。通谓转根,下者转上,钝者转利。根若不可转,则闻思修慧皆无用矣。

禅独称“宗”者,以达摩东来之时,诸宗林立,统摄诸尊,归于一尊,故独以宗名也。(摘自《能海上师全集》第二辑“定道资粮颂讲录”)

*一日一禅*

   六、夜来观心真妄立辨 

当夜阑人静时,如果独自静坐,省察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妄心逐渐消失,而显现出无瑕的真心,当此之时,常能体会出一种超然自在的心境;然而,不多时妄心又告出现,于是,真妄二心相斗,在此情况下,令人不禁惭惶!

佛教中所谓的“观心”,就是观察一个人的心性,心为万法之主,我们所做的事,没有一件能从心中逃脱,所以,观心就是观察一切行径。

摒除外界的干扰以后,一颗心才能沉静下来,而对事理作明确的判断,因此,妄心逐渐穷尽,而使真心显露出来。所谓“真心”,即真实不妄之心,在《楞伽经》中,分别以海水、波浪,来比喻真、妄二心:海水本身是不变的,犹如真心一般;波浪则起伏不定,妄心也是一样。芸芸众生的心,常因境遇变化而波动。在凡人的心中,既然存在有真、妄二心,就会因自觉无法摆脱妄心,而产生惭愧的心理。佛家有“七种忏悔心”,第一种就是“生大忏悔心”,也就是说:我和释迦牟尼同为人,而释迦早已修成正果,自己则辗转轮回,不知何时才得脱离苦海!每念及此,不禁自觉羞惭,并以成道为目标,而产生菩提心! (摘自《一日一禅》 洪应明著)

菩提达摩语录

1、廓然无圣 ②

[原文]尔时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联者谁?”师曰:“不识。”又问:“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师曰:“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武帝问:“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武帝不了达摩所言,变容不言。达摩其年十月十九日,自知机不契,则潜过江北,入于魏邦。(据《祖堂集》卷二)

[译文] 当时梁武帝问:“什么是佛圣第一义?”达摩大师答:“空空寂寂,并无佛圣。”武帝问:“和我应对的是谁?”大师答:“不知道。”武帝又问:“我自从登上帝位以来,度人为僧,建造寺院,抄写佛经,雕画佛像,有什么功德呢?”大师答:“没有功德。”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大师答:“这只是生死轮回场里的小功果,由俗世因缘造成,如同虚影跟随形体一般。虽有好的因缘,却并非永恒的真实。”武帝问:“什么是真正的功德呢?”大师答:“清净智慧,达到妙圆境地,一身自然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俗世所能求得的。”武帝不能领会达摩的话,变了脸色,不再言语。达摩心知武帝不契禅机,于该年十月十九日悄悄渡过长江,进入北魏。

[说明] 梁普通年中(520-526),达摩自海道进入广州,来到金陵(今南京)。这是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在金陵与达摩的问答。

[注释] ①圣谛第一义——指佛教真理。

②九五——帝王之位。

③人天——佛家认为有情众生都处于生死轮回的过程中,人和天是众生轮回的两个去处。

④有漏——佛家将具有烦恼的人世称为有漏。

⑤实相——佛教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假相”,只有摆脱世俗之见才能显示佛法永恒的真实,即“实相”。(摘自《中国禅宗语录大观》袁宾编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