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禅宗】(7)            
 又名一心禅、非次第禅、祖师禅
 

一心禅颂 

一心禅

灵山拈花笑 心心相印传 证教海精髓 第一义悉檀 惟论见佛性 绝次第言谈
摄上根上智 喻如天龙雨 我说二种通 宗通及说通 说者授童蒙 宗为修行者
 

“童蒙”,言初修行者,必假次第,故曰“说者授童蒙”。已知次第,学有根底,方能言下顿悟,如画龙点睛,破壁飞去。故曰“宗为修行者”也。且如世间学科学者,必由中学而大学而研究院,已有专门学识,然后偶触寻常物事,即有发明。牛顿见苹果堕地,发明地心吸力,余人见者,何不能发明乎。故今人辄不甘自居童蒙,欲自列于修行者,是犹出母胎欲与壮夫争长也。

上所论一心禅者,于密法修法身,应用境理事三者俱修。直至中土,初则理事均修,六祖时已惟就事修矣,然当时利根者多,故易成就,后众生根渐陋劣,乃参话头,后又更就话头求解,指月绳蛇,去道愈远。夫西来意者,乃活泼泼之般若,执定境者已非,安立知见者尤谬,故现在驰逞机锋,皆在禁制之列。然本道场于修行之中,即无处不寓此意,若其正修教观,即在生起次第;一心,即在圆成次第中。(完)
                 (摘自《能海上师全集》第二辑“定道资粮颂讲录”)

*一日一禅*

七、锦衣玉食者易失节 

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藜口苋肠安于清苦生活的人,大多是冰清玉洁之士,而锦衣美食的王公贵人,却甘心寡廉鲜耻地趋炎附势。相形之下,似乎唯有甘于淡泊,才能保持完节,实行道义。一个人的操守,往往在富裕的生活中,逐渐地沦丧,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所以,我们对物质的欲望不应太高,否则,结果很可能是得不偿失!

藜是野草,其嫩叶可供食用,苋菜则可拿来煮汤,以它们来裹腹,是形容生活的清苦。

蜀汉名臣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提到: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所谓“明志”,就是说不会被利欲熏心,而能保持高洁的志气。

“丧节”是指丧失节操,节本来指“竹节”,在此则用以表示人所应该遵守的本分,凡是有廉耻心的人,都不能为了名利,而出卖自己的节操!(摘自《一日一禅》 洪应明著)

菩提达摩语录

2、不立文字

[原文] (神光)则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语神光云:“诸佛菩萨求法,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汝虽断臂求法,亦可在。”遂改神光名为惠可。又问:“请和尚安心。”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进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达摩语惠可曰:“为汝安心竟,汝今见不?” 惠可言下大悟。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今日乃知,菩提不远。是故菩萨不动念而至萨般若海,不动念而登涅岸。”师云:“如是,如是。” 惠可进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达摩曰:“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据《祖堂集》卷二)

[译文] 神光就取出锋利的刀,自己砍断左臂,放在达摩大师面前。大师对神光说:“各位佛和菩萨追求佛法,不把身体看作身体,不把生命看作生命。你虽只是断臂求法,也可以了。”于是就把神光改名为惠可。惠可说:“请和尚安定我心。”大师说:“把心拿来,帮你安定。”惠可又说:“寻找我心,怎么也找不到。”大师说:“如能找到,岂是你心?已经帮你安好了心啦。”达摩又对惠可说:“已经帮你安好了心,你现在看到了吗?”惠可立即大悟,对和尚说:“今天才知道,一切事物本来空寂。今天才知道,菩提并不远。所以菩萨不费时间便到达萨般若之海,不费时间便登上涅槃之岸。”大师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惠可又问:“和尚的这种道法有文字记录吗?”达摩说:“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说明] 此段和下一段语录记载了禅宗初祖达摩向二祖惠可传授衣法的情形。

[注释] ①菩提——梵语,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

②萨般若——梵语,多译作萨婆若,意为无所不知的佛智。

③涅——梵语,指对世俗生死烦恼的彻底断灭,是佛家修行的最高理想。

                    (摘自《中国禅宗语录大观》袁宾编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