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禅宗】(11)            
 又名一心禅、非次第禅、祖师禅
 

乐在禅中④ 

毫无疑问,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纷扰的世界上,生活中常有令人沮丧的、令人烦恼甚至恐惧的事件。怎样才能从烦恼与灾难中超越出来,无忧无虑地享受人生呢?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灭却心头火自凉。”在宁静的心灵状态中,我们体会到精神松弛的愉快。随缘任运,便没有什么能伤害我们。正如唐代腾腾和尚的《乐道歌》所咏唱的:

       修道道无可修,问法法无可问,
         迷人不了色空,悟者本无逆顺。
         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
         识取自家城郭,莫谩寻他乡郡。
         不用广学多闻,不要辩才聪俊,
         不知月之大小,不管岁之余润,
         烦恼即是菩提,净花生于泥粪,
         人来问我若为,不能共伊谈论。
         寅朝用粥充饥,斋时更餐一顿,
         今日任运腾腾,明日腾腾任运,
         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
                      (摘自《顿悟人生》 陈文新著)

        入禅之门

                  净慧法师讲于上海玉佛寺 

第二讲 什么是禅 ③

菩提达摩到中国来传法,他既是西天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的初祖,他的传法经历了许多的坎坷。达摩大师到中国来的时候正是中国佛教义理盛行的时期,义理的规模基本上具备了。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达摩大师要来中国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法就有相当的困难。达摩祖师到了南京,跟梁武帝一席问答,相互之间不能默契。所以他只有辞别金陵,沿着往长安的路线直抵河南嵩山。在那里,九年面壁,等一个人来。从九年面壁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大家可以想见当时弘扬禅宗法门的艰难。经过九年的时间,才有一位神光二祖到嵩山去依止达摩禅师,求安心法门。神光后来叫慧可,是由菩提达摩给他改的名。这个公案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占用过多的时间来讲了。
                             (摘自《入禅之门》)

禅的精神  

唐代慧安禅师道誉远播,中宗皇帝曾请他到宫中说法,奉为国师。有一次,僧徒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慧安国师反问他:“何不问自己意!”

多么简捷明快!又多么清新自然!这对于已经习惯了模仿和盲从,习惯了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习惯了把自己依附寄生在他人身上的人,应该是振聋发聩的一声响雷呀!
                      (摘自《中国禅宗语录大观》序言 袁宾)

僧璨语录

6、智者无为

[原文]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据《五灯会元》卷一)

[译文] 智者不做也不去想,愚人总把自身捆绑。
      万物之间并无区别,偏爱执着本属虚妄。
      整天用心殚精竭虑,岂非犯了大的错误?
      迷者区分静寂闹乱,悟者并无喜爱厌恶。
      万事万物一分作二,想来真是费煞斟酌。
      梦里幻影空中虚花,何必当真一一把捉?
      计较得失判分是非,这些做法统统抛弃。
      如同此眼若不闭睡,各种梦幻自然消除。
      此心若不强作分辨,世上万物本是一如。
      一如境界本体幽玄,自由自在忘却俗缘。
      万物无别作如是观,一身清净归复自然。

[说明] 这是相传为僧璨所作的《信心铭》中的一段。

[注释] ① 一如——佛教认为世界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性质是:万事万物混然如一,没有区分。这种观念称为一如。(摘自《中国禅宗语录大观》袁宾编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