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禅宗】(38)            
 又名一心禅、非次第禅、祖师禅
 

禅宗与中国文学 ⑿

尤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是小说中的另一现象:禅宗的人生态度渗入到了人物的心灵中,而无论这一人物是否出家。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面对自然界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面对人世间的尔虞我诈,聚散无常,盛衰更替,他感到失望,感到悲哀。在悲哀和失望之余,他选择了出世思想来抚慰心灵,由此可见佛教,特别是禅宗对他的吸引力。至于《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则更是对芸芸众生的警醒;一缕缕令人荡气回肠的禅意,从梦幻空花中飘出,引人走出迷途。

禅是对迷途者的呼唤,禅为文学家观照人生提供了一双睿智的眼睛。(完)
                        (摘自《顿悟人生》 陈文新著)

 

入禅之门

净慧法师讲于上海玉佛寺

第二讲 达摩禅法 ⑦

但是到了壁观是不是就究竟了呢?我看还不是。那叫入道,仅仅是个起点而已。记得过去周恩来总理写过一首诗,里边提到菩提达摩大师的这个公案,叫做“面壁九年图破壁”,面壁九年不是目的,要穿透这个墙壁才是目的。“面壁九年图破壁”,这句话讲得非常有深度,用世间话来说,就是来一次飞跃、一次突破;用修行的话来说,就是开悟。所以说做到心如墙壁以后还要把这个墙壁捅破,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一切任运,一切随缘度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做到这样了,那就是修行到家了,有一个结果了。
                        (摘自《入禅之门》净慧法师)

慧能语录

 27、衣即留镇山门

【原文】一日,祖谓师曰:“从上衣法双行,师资递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来,遭此多难,况乎后代,争竞必多。衣即留镇山门,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师既得法,归住青原。(据《五灯会元》卷五)

【译文】有一天,六祖慧能对行思说:“以前都是衣和法同时流传,各代祖师递相授受,衣是传法的信据,法可以两心相印证。我如今已有合适的传人,何必担心没有信据?我从受衣以来,遭受如此多的磨难,何况后代,竞争必然更多。衣还是留镇山门,你应该分立门庭,去教化一方,别让我法断绝。”行思得法之后,归乡住在青原山。

【说明】此则语录反映了从六祖慧能以后,只传法,不传衣。

【注释】

①师──指行思禅师,六祖的得法弟子。
   ②青原──山名,在今江西西部。
                     (摘自《中国禅宗语录大观》袁宾编著)

 

达摩以前的中国禅学 (24)

(九)佛驮跋陀罗弘传出世禅法 ③

值得注意的是,佛驮跋陀罗的禅法是有传承的。如《达摩多罗禅经》卷一云:“佛灭度后,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摩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优波崛、尊者婆须密、尊者僧摩罗叉、尊者达摩多罗,乃至尊者不若密多罗诸持法者,以此慧灯,次第传授。我今如其所闻,而说是义。”(摘自《禅宗大意》正果著)

 

禅是一种自在 (26)

心道师父说:“生活中的禅,就是在每一个生活里面清楚的生活,告诉你生活里不要鲁莽、冲动,才不会忘失自己的觉性。莲池法师写了一首诗:‘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每一件事情,你都必须清楚地了解你在做什么,一直去发掘你的觉性,不要嘻嘻哈哈、慌慌张张的,还有无明烦恼来的时候一点也不去察觉,埋头苦干,拼命的去烦恼、去周旋,那就变成‘生活缠’,而不是生活禅。”摘自《禅菩提》 释心道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